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师生关系问题依旧。师生关系对于整个教育而言,就好比人体的经脉一样,表面上看不到、摸不着,实际上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种教育模式,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融入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贯穿于其中起到连接和推动活动发展的作用,不涉及是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就像不存在没有经脉的人类一样。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也是极力贯彻这一观点,然而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如人意。首先是自主性的问题,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下,行政部门的各种相关政策、规定直接让教师处于了“被接受”的地位,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也成为满足外在需要的手段,自主性在这个时候就沦为完成执行某种规定的工具而已,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就需要去满足、符合各种硬性的评价模式,自身的实际才能便不一定得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都无法发挥,学生便不可能真正的发挥其自主性,因为教师需要满足既定的教学模式,符合硬性的评价,也就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其次,新的教学模式始终形式大于实质。当下我们更多的强调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问题颇多。一方面,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本身就需要赋予教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发挥空间,在一个和谐共进的氛围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如前所述,师生本身就没有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性,课堂之间的民主平等也是一纸空谈,这样所谓的探究合作教学,就变成了简单讲解,就分组讨论,自由问答的简单模式;另一方面,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探究合作的理解泛化了、表面化了,没有深刻的去理解认识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质内涵,同时,又极端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认为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不受教学内容、学情、环境等影响因素的限制而获得广泛运用,最后导致探究合作教学像贴标签一样强行的运用到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忘记了,探究合作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为了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工具。结果在实际课堂中,课堂很热闹,但实质上学生学得不系统,不深入,教学效果不升反降。
二、从教育病理学视角对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理念模糊不清
所谓大众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及教育,即强调教育的平等,追求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机会的均等,是为大众服务的教育;精英教育则是以培养尖子人才、杰出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选拔性、淘汰性极强的教育,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精英教育因为其对教育效率、质量的极端追求,也就演变成了“升学、应试的教育”,应试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而应试教育则是将应试这一正常的程序极度夸大,将教育变成以应对考试为终极目标,一种淘汰式的教育,可以看做是从教育到考试的畸形产物。而这就表明,两者冲突的不是考试,而是理念、思维模式。一方面在于,指导思想相冲突。精英教育过度强调了通过考试,导致了学校片面强调考试和学生的畸形发展,给学生贴上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标签,终极目标是选拔人再淘汰另一些人,发展培养人只是附属产品。而普及教育以及当下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提倡全面培养人的教育,是让全面发展了的人再去接受社会选拔。另一方面在于,实践行动上的差异。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两种迥异的理念在这个时期却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教育领域中,教育工作者对两者额理解本身就比较模糊、不明确,加之,社会充斥着学历至上主义的人才观,一味追求高学历的人才任用观念,选拔性质、淘汰性质极强的教育评价体系又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大众教育从根本上是沦为了精英教育的装饰品。虽然我们有意识到要以提升广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主,但是社会的整体观念没变,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十分强大。还是让教育成为了竞赛,学生和学生比、教师和教师比、学校和学校比、不是互利共赢,而是你死我亡。
(二)考试评价体系问题
当下,我们实质上还是在走着精英教育的路子,正因为这样,我们的考试评价体系从来都不是一种发展性的,而是终结性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的教育竞争,于是教育开始偏离轨道,变成了一场残酷的角斗。从建国到现在,历经这么多年,应试教育早已形成成熟的体系,同时应试教育的思想也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尤其是许多年长的教育工作者,很难马上转变教育理念,同时,社会上广大的家长也很难调整自身的思维模式,于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应试教育思想也难以在短时间间消退。进一步深挖原因,我以为主要包括几点:首先,旧的教育模式效率更高,新教育模式还需适应。应试教育从建国后开始到现在,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不仅形成了稳定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长久以来,“上课――写作业――考试――排名――升学”成为一条贯穿学生时代的明晰路径,整个社会为此都是明白的,大家就约定俗成,思维形成了一种惯性,认为读书目的就在于此,每一个人都逐渐习惯于这样的教育模式,这样一条路径也就随之演进直至相当稳固,于是个体、组织相互之间都形成了共识,唯分数至上的共识,人们运用的愈发娴熟而游刃有余,便逐渐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状态,最终人们都在这种自动化的驱使中,产生了对应试教育模式这条道路的习惯和依赖。而当我们要改变已有的模式、已有的评价体系时,这就要求打破已经十分稳固的道路,打破已经形成的自动化状态,建立一条新的路径。然而,无论何种改变必定伴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也就必然会受到投入的影响制约,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虽然不断在增长,但是从整体上讲,依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一定程度上也就制约了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进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新教育模式的建立,意味着大众必须打破原有的共识,冲击了大众原有的稳定思维模式,建立一个新的共识,但是新课改所建立的教育模式路径并没有十分明确,还处于探索之中,导致人们并不能适应,因而就更加延长了新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时间。所以,人们无法适应新的模式,教育效率也在下降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疑,以至于重新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三)利益分配不均问题
但凡改革就意味着有群体的利益受损,这是因为任何的改革实际上都意味着一次利益的重组,那么原本的受益者利益就可能被损害。改革应试教育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必定使原本在应试教育中获利较多的利益集团受损较大,这些利益集团便会因此构成更大的团体,不断延续旧的评价体系,保障自己获利。旧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校领导的奖金收入,也直接影响到学校行政部门所能获得的资源,换句话说,只要能使学生获得高的分数,教育工作者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说来,那些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获利的利益团体,保持应试教育的模式就能保障他们的利益获得,若是改革应试教育的模式,会导致他们失去能稳定获得利益的途径,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获利途径,导致他们更愿意维持应试教育的模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教育评价体系有弊端就要废除,教育模式不好就替换,教育本身的复杂多变就决定了任何相关的改革都只能循序渐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