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千人一面,缺少针对性。作为中职学校而言,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对信息化应用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取而代之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专业,结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信息化素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笔者多年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本文将深度探讨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要求学前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信息化素养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园合作、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信息化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求幼儿园处于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拥有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适宜的信息化资源、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等,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2012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该系统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以上这些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对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信息化素养分析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活和工作能力。目前要胜任幼师工作,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笔者曾有过半年的学前教育工作经验,对此深有体会。
首先是电子设备的使用。一般的公办幼儿园,特别是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每个班都配备了大量的电子设备。这就要求幼师除了要能够操作计算机外,还要掌握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照机机及摄像机等外部设备的使用。
其次,是对计算机各应用软件的应用。要求幼师不但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要懂得图片处理软件、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应用。幼师不仅要能够制作简单课件,还要能够进行简单的音频、视频剪辑等操作。
此外,还要具备网络方面的应用能力。能够通过Internet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幼儿园网站论坛、电子邮件等,建立家园联系平台,加强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幼儿家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家园合作,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园氛围。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应当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幼儿教育教学信息,创造性地开放、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中,普高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有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音乐、舞蹈、手工等课程是他们的专业课,不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了没什么用处,可学可不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女生,计算机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领悟能力也较弱,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存在差异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并不多,与专业直接挂靠的计算机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通用专业的基础课,虽然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模块,但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重点仍停留在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档的排版、Excel表格的处理等方面,对于“Internet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和“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模块只是简单带过,而这几个模块恰恰是学生最难掌握,但又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知识。
四、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前教育专业深度融合
1.对教学项目进行选择、设计与执行 1.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老师以真情、爱心对待学生,学生才愿意和老师接近到主动和老师接近。特别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野中,学生也会评价老师,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渊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就会激起学生的崇拜心理,引起师生共鸣。如果课堂中一开始你就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由衷的喜欢你,由喜欢你到喜欢你的课,这样学习中学生就是自发自主而不是强迫的活动,学生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2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把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学习了windows基本知识之后,把最后才学的网络基本操作和使用提前学习,首先提供几个常用的网址让她们上网,浏览各种网页,体验一下互联网的魅力,引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先到www.126.com或mail.163.com上申请免费邮箱,并给自己和同学发送邮件,学会了收发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再学习考试中常有但中国人很少使用的Outlook Express;通过让学生使用QQ,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到www.qq.com网站下载QQ软件、安装软件和免费申请QQ号码,学习兴趣很快提高。在学生形成兴趣后,还要善于将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一种乐于学习的习惯。
2.采用小组互助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术。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特长的平台,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同学能很快掌握操作技能,而有的同学动手能力不强,感到非常的吃力,教师往往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把教师从重复的演示指导中解放出来。
将学生按3-4人进行分组,成立一个幼儿园工作室,全期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幼儿园的具体工作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进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提高学习积极性。分组时,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既保证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在教学中既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又兼顾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譬如,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模块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幼儿基本情况表”,每个小组成员自拟10条记录,组长将组员的记录进行文件合成。各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表格最合理、最美观。又如,在完成“邮件合并”操作中,由组长进行分工,有的完成数据源文件,有的完成word文档,有的进行具体的邮件合并操作。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在课件制作中,要求学生首先分组讨论,在纸张上设计好整个版面,然后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电脑设计,小组内有的学生进行整个版面设计、有的学生上网找图片、有的学生文字的录入与编辑、有的学生插入艺术字、有的学生图文编排等,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会主动学习教师还没有教到的知识。到设计任务结束时,学生经过反复修改,不知不觉已把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去了。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觉自愿地学习,在互动型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去创新,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小组互助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一般都是三至四个老师共同负责一个幼儿班级,小组互助教学法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与同事分工、协作奠定了基础。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工作任务引领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者,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育教学绩效的最终体现者。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因素。因此,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养成负责、认真、求实的优良学习品质,这对教学绩效的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深入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前教育工作情境中,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
比如在第一节课,我就将学生按4-5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她们假设自己是XX幼儿园XX班的幼师,由她们自己确定幼儿园和班级的名称。全期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由她们利用Word和Excel设计幼儿园需要的《幼儿园幼儿基本情况登记表》、《幼儿园幼儿收费情况登记表》、《幼儿园营养食谱》等常用文档,利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课件。 表一:工作情境创设示例
创设工作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需的计算机知识的技能,而且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迁移。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充分体会了学好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学生通过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时,能够产生强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4.适当留白,学习迁移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些人可能讲课讲得尽可能细,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但我觉得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首先,学生课堂上轻松听过来的知识,不经过动脑下功夫学来,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不大;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会使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课堂上就不列举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再描述操作步骤及结果。这不仅是一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迁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难点知识平易化解说,使学生轻易掌握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学、讨论、交流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讲Excel中的工作表编辑时,我会打开Word的工作界面,把在Word中怎么样去编辑表格演示一下,再叫学生试着在Excel中编辑工作表,最后我在总结两个不同软件在对于表格编辑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学生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
5.利用空间教学平台,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使课程教学实现了空间、时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观看教师上传的课件、魔方课堂等内容,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可以通过空间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师生探讨;可以通过在空间中上传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6.开展综合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为了便于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果以及学生素质和潜力的发展这三项绩效指标进行评价。
6.1学习行为
6.1.1学习准备:主动做好物资上的学习准备,如准备课本和学习工具、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等。积极做好精神上的学习准备,主动预习,在能力范围内自修部分内容,积极思考,针对不懂的部分提出问题,并做出记号。
6.1.2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听课,仔细观察教师的各种操作和演示,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讨论、操作,主动思考并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解疑活动,协助教师解答问题,分析思路,能自己重复解疑过程,并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作业及任务。
6.2学习成果
根据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教育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以及情感领域。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也应该涵盖这三个方面;不过我采用的是另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方式,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2.1基础知识:能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word 2000与Excel 2000的使用方法等。
6.2.2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熟练使用操作系统与常用软件的初步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软件的初步能力,具有熟练使用word软件进行文档资料编辑、格式化、图文混排的能力,具有使用Internet浏览网页、检索、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等。
6.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全局意识,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
6.3学生素质和潜力的发展
通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其作品体现的人文素养,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对学生素质和潜力进行评估。
在评价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小组与小组间的互评,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需求设计了工作情境,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气氛浓厚,学习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进行信息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6733.html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