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是新基础教育的思想,使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那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应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
一、精心预设,提高学生兴趣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预设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更要关注学生,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状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心,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
例如:科学第三册“物质的导电性”一节中,为了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一开始上课就向学生展示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品。如铅笔芯、硬币、粉笔、塑料直尺、食盐水等等,让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他们的猜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是采取多种形式,诸如课件、名人轶事、顺口溜、图片、视频等。充分利用科学课程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的持续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而且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达到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达到和实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善于质疑,提高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呈开放性的,他们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呈现,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不妨静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空气中氧气质量分数测定时,强调所用的物质为红磷,虽然在那时学生所学习的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并不多,但有同学就会问为什么要用红磷而不用木炭?经过大家的讨论后明白是因为木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话瓶内气压几乎没有变化,水不容易压进来所以不行,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又有同学问为什么不用镁条?非常好的问题,以他们现有的化学知识根本无法解释,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我解释到:因为镁条不仅会与氧气反应还会和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瓶内气压变化很大进入瓶中的水更多,测量不准确。接着我就请学生归纳选红磷的两点原因。还有同学问:那还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物质呢?“和老师慢慢学下去你会找到答案的”我说。整堂课不仅加深了知识的难度,更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一次升华,而且创新思维得到迸发。当然,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当正视之,课后可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更高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以便改进教学,体现教学相长。
三、因势利导,创造精彩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教者的预料。面对多变的情况,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不必因此乱了阵脚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其次,应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冷静思考,积极应对,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才会柳暗花明。
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捕捉与利用。
例如:在上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时,我在讲台前进行了演示实验,每个学生都在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做完实验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回答的很正确,描述的也很到位。我顺便问了一下,对这个实验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马上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要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我一一做了解答。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要用15%的双氧水,为什么不选其他浓度的呢?”我没想到这个学生观察的这么仔细连这么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考虑问题仔细;然后我对其他学生说:“那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浓度不选的高点或低点”,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可能是随意挑了一个浓度,换成其他的也一样;也有人说浓度高点反应快,氧气不容易收集,而浓度低的反应慢,氧气收集的少等等。我又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对还是错,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做实验。最终我们用实验验证了浓度高点反应快,氧气不容易收集,而浓度低的反应慢,氧气收集的少这个结论。虽然这节课没上到预定的内容,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通过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就依照探究的逻辑顺序,有序地展开了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得以为教学的继续互动和目标的再生服务。
总之,开放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资源,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潭灵动的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动,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绚丽多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6846.html上一篇: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化学式的书写”
下一篇: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