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
目前大批教师仍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和“惟师是从”的师生观影响下,他们仍然采取四个“中心” 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背离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宗旨,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发展。
以‘老师’为中心,教学完全依赖老师,老师采取‘翻译理论和技巧结合’的教学模式;每一次环节都是老师一人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亦步亦趋的跟进老师的教学计划。
以‘书本’为中心,教材单一,课型单一,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而及时跟换教材,缺乏新颖性和时效性。大部分高校的教材的内容还多是关于文学类的英译汉、汉译英,较少涉及其它类型的选材,比如说经济类,科普类,旅游类,娱乐和体育等等。
以‘黑板、粉笔’为中心,辅助教学工具简单,传输方式过于陈旧,知识信息保存短,信息量非常有限。由于传输的内容不能保存长时间,学生不能反复查阅,很容易导致信息内容的流失。它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学现场,才能有效地接收传输内容。
以 ‘理论技巧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过于老套,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少两个关键的实践环节和互动环节,使得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不能有效地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无法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历练,无法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长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说书本是宝藏的话,那么实践和互动就是一座建立起与市场相联系的一座桥梁。学生要给这座桥梁添砖加瓦,才能永不坍塌。
以上四个“中心”翻译教学模式至今一直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这样培养出来的翻译毕业生毫无创新能力和表现力,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周期长,操作能力差,时常是 “知而不愿行”, “知而不完全行”,“知而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 学生翻译上的种种表现已经慢慢偏离翻译人才培养的轨道,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翻译上的“知行合一”,是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探讨重心,也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二、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对教学与学习的开发、利用,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管理及教与学全过程的管理、评价、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与此相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无处不在,学科教学领域也不例外。这就使得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在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必要。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考察了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与学的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的知识,进而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它要求从学习资源开发到学习效果评价,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口、手、耳等各器官协调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身心全面发展。它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这样只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物”(现代教育仪器、设备、环境等)的建设与使用,而忽略对“人”(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特点等)的研究。所以,明确区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翻译教学模式的革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支持的翻译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最优的翻译教学目标,使用最优翻译教学效果的测度,采取最优的翻译教学活动,创设最优的翻译教学环境条件,追求翻译教学的最优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适应市场需求机制的互动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和市场的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发“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虚拟化网络教学环境和评价系统:①能在里面完成课件制作,课程互动教授,作业布置,在线讨论和查询,作业提交和评审等一系列教学流程;②里面有充足的语料库:专业词库,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各种形式的翻译;③支持各种格式文档,灵敏地校对工具,便捷的交流和通讯工具。虚拟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摒弃了传统翻译教学中单一、片面、抽象和静止的内容讲述、知识的传递方式,营造出了一种逼真、生动、直观、立体的教学环境,将信息生动地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参与的意识,还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另外,虚拟化的网络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个虚拟的社会提供了模拟环境,仿真地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或未及时体验的东西,从而缩短学生认识社会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早期社会化程度。 课前准备环节
老师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教授学生,而是要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对教材做一些选择性的改动。首先,老师要充实课件资料,方便学生学习。老师在系统内的知识网中或者在Google上查找一些与章节有关的有着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效性的资料,再利用网络软件PowerPoint做好课件。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社会市场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要,从而对翻译教学不断提出更高更实的要求。之后,提前1-2天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络学习系统上。让学生对课件提出改进意见,做好课前准备,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圈出或注明保存后,回发送给老师。老师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一份大家都十分满意的课件,才能使教学量化、优化。
课堂教学互动环节
首先,老师给学生回放一遍课件,重点讲解课件的重、难点。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自主学习之后,挑选几个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展示出他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再从学生回复的文档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未与解释的部分,课后老师须以E-mail形式完整回答好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老师关键是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做在线实战操练。系统设置了教师和学生这2个客户端,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能够实现对机房内的每个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这二者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和讨论,并通过系统软件要仔细对学生翻译过程中进行实效监控:主要包括学生临场的反应表现和礼仪举止,对翻译难句的处理能力,能否尽快融入到紧张刺激的翻译氛围中,同学的团结互助性等等。
课后巩固环节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演练过程中,对单独句子的翻译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与具体的专业化的业务相结合的市场翻译实践,比如经济类的,法律类的,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专业翻译能力较弱,导致错译、漏译,与原目标背道而驰。课后,老师必须针对学生上述薄弱之处,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或者把一些真实企业、公司等单位翻译资料作为作业上传至网上。每次一课,作业依据各组的特点布置。
结语
俗话说“给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身得鱼”。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在信息化的时代,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借鉴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机制的互动式翻译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推进翻译学科建设,完善翻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市场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