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简牍书法的特征
“简”是用竹或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竹或木剖成的板片。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册”字,故有学者推测殷商时期已开始利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并普遍使用后被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书写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简牍和纸张上的书法有各自的特征。从内容上来看,纸张未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内容非常丰富,有官方文书、民间记录文字、图画等。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大都属于文书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由于中国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条文外全部亡佚,因此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诏书、中央政府和各级组织下发的一些文书(如通缉令、边境备警的通知、烽火信号的规定、任免官吏的公文等)。破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些向上级递呈的公文(如《燧长病书牒》)和同级组织之间的往来文书(如《塞上烽火品约》),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简牍中了解这段历史的政治、军事、风俗人情等,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简牍书法由于书写材料、工具、内容及书写者身份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简牍的文字受简面狭长的限制,但章法布局错落有致,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书写者不拘形迹,随意挥洒,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及这段历史文字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而在日常的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学过程中,五体书教学是五门课程,往往会针对大量经典的书法作品进行练习,简牍书法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甚至被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学中,加强对简牍书法的学习更有利于让同学们了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了解隶变的过程,能更好地认清各种书体在历史上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书法创作能力,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及书法美学的真谛有更深刻的感受与认识。
二、简牍书法教学设计
从教学目标来看:(1)简牍书法不仅可以深入学习篆隶及隶变中的书法作品,理解文字源流和发展演变,而且能够加强对书法史的理解。(2)通过制作简牍,体验这种书法形式的创作过程,体验简牍书法的书写状态,把这种创作状态、情感带入到自己的创作中。(3)以简牍创作形式为契机,还可以在创作材料上进一步探索,提高创作水平。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四川,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为简牍书法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教学内容来看,简牍书法教学可以结合五体书教学,融入书法创作,丰富教学内容。简牍书法教学可包括如下内容:(1)《郭店楚墓竹简》,先秦时代的古文篆书,带有“丰中首尾锐”的特征。(2)1980年,四川省出土了秦地《青川郝家坪木牍》,此牍以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的章法布局表现出自然天趣。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的动势清晰地再现了书写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书写过程,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是大篆快写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3)汉代的西北边陲的《河西简牍》,由于特殊的时代和地域因素,这些文书的草拟者、誊写者多系边塞军事防御系统、邮驿系统中的下级吏卒,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从实用出发,为了书写简便而留下的这些墨迹省篆而隶,由隶而草,表现出率意、质朴、粗犷、健雄的风格特征。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1],也就是所谓“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2]。(4)《敦煌汉简》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5)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居延汉简》,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多为隶书章草,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6)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数次出土汉简中居多的《仪礼》简,是极为成熟的汉隶,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7)《武威王杖诏令册》,它提供了汉代王杖诏书的格式,显示了诏书书体的特点。其字形初具楷书的特征,普遍方正整饬,结体宽博,有官方文书矜持的风度。(8)《神乌傅》的内容是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它的篇名“神乌傅”三个字,是用楷隶写成,和东汉碑刻上的隶书极为相似,书体为草隶,从这里可以推测,至少在西汉晚期,隶书已经是楷隶、行隶、草隶各体完备,完全成熟的字体系统了。对于简牍的临习,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安排,一方面可以按原字大小来临,感受竹简的“穹背”在书写过程中对线条的影响,体会古人的用笔技巧,表现出写在狭窄空间上的效果和汉简的气息。另一方面可以将其放大临习,重点还原简牍的书写状态,表现出流畅、没有丝毫局促生硬的感觉,为创作吸取营养,注入新鲜血液。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示范、微课等教学手段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简牍书法教学的重点是:(1)通过对大量简牍书法的反复实临,引导学生把握简牍书法的特征。(2)能够准确把握隶变中的文字特征,对篆书快写、楷隶、行隶、草隶有清楚的认识。(3)能够背临、意临部分简牍书法作品。(4)在篆书和隶书创作中,能将所学得的简牍书法笔法、章法、创作形式等进行表现。教学难点从实临到背临、意临的过渡,最终把所学得简牍书法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简牍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过程,先把竹筒剖开,削成长条形,宽度和长度都可根据需要而定。汉代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然后用砂纸将竹简磨光,还要将其风干或烤干,这道工序叫“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同时可以利用这一制作工序做旧,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竹简上呈现出烤干的不同层次,为创作增添一份古意。最后根据书写内容的多少,将数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做成“册”,通常是先编后写,这种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将简编连以后,书写时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或者第一枚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或末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当然,这一简牍制作工序是传统的做法,笔者在简牍教学中,在指导学生体验这一过程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允许出现不同的简牍形式。有的用木条做简牍;有的把简制作好后直接按照顺序贴于油画布框中,没有用麻绳串联;有的用仿古色的宣纸做成简牍的条形进行创作;有的用颜料调好仿古色,用羊毛排刷刷出简牍样式,等等。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对进行中的教学作出及时的、生成性的评价和反思。使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体系更加完整。
三、简牍书法学习的意义
艺术院校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不同,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培养的是书法艺术专门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培养的是书法教育专业人才,确切地说就是培养中小学的书法专业师资,在继承传统文化、推动书法教育事业方面,高师书法教育比艺术院校书法教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逐步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书法师资的生力军,在高师生的书法教学中也要全面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师资。《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文化素养。”[3]这是首次正式提出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还指出:“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4]而简牍书法是一种形式感很强、很有装饰性的书法,它可以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书法育人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教育,简牍书法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014.html上一篇:分享拓展式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