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深度模式已被感性化模式所取代,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文学也不再是人们热衷追捧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已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大学文学教学的挑战前所未有,文学课不再高朋满座、激情四射、论说非凡。然而,文学课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成功与否是中文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当前,大学文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
一、大学文学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文学课越来越被“边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文学热衷青睐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们传统用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已被音乐、影视、网络大幅度侵占,“文学无用论”四处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不再是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青年学生很少把文学作为自己理想的、为之献身的事业来追求,较少把时间放在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以获得灵魂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而愿意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流行音乐、影视动漫、网络趣闻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不读文本”、对文学课缺乏热情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大众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向,专业性被淡化,导致文学课等基础课程的课时大量压缩。
(二)文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新形势对中文系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为扎实的文学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
长期以来,文学课教学主要侧重于对教材中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文学流派的讲解,注重对作家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的介绍,内容大都较为空泛,与大学培养目标、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隔得较远,并且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缺乏专门的训练和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学生往往忙于应对社会所需求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本和课堂上。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可让学生获得许多书本和课堂之内及之外的知识,不少学生也更愿意在网络上学习,随之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脱离书本和课堂的引导,对从媒体上所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应有的现场感和历史感,因而对所获得的知识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可以说,在当下如何调整文学课教学的内容,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三)文学教学在新时期缺乏准确定位
教育现代化教改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文学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非理性现象。有些高校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把能否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硬性指标,强制教师使用。导致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和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可见,在大众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价值,如何提高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技素养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影视作品对文学教学的影响日益明显
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大面积流行时,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骆驼祥子》,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普及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发他们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现代文学作品中构思精致、富有艺术创新的一面被抹杀,作品严肃深刻的内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比如曹禺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结构,是作家的艺术构思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方面,是为了将三十年的故事浓缩在一起,造成情节的集中紧凑、戏剧冲突的紧张激烈而设置的。而电视剧《雷雨》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情节一一展开,这就使原作在艺术构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视,体现不出作品原有的艺术性。而由老舍《我这一辈子》、张爱玲《金锁记》等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不仅使原作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严重歪曲了其精神内涵,使作品中严肃、悲凉的一面大大冲淡。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媚俗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编旗号的重新创作。改编恶劣的影视剧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就先接触影视作品,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误导。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对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而对文学作品被扭曲的方面应予以提醒并及时矫正。要引导学生回到文学原著上来。阅读作品是学习文学最根本的基础,这是所有从事文学教学的老师们没有歧义的共识。 二、大学文学教学的主要出路
针对大学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思路,积极应对。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专业性与普适性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趋势。大学文学教学观念也应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倾斜。也就是说在文学教学中,在强调文学专业性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它的普适性价值。培养对象把文学作为专业和职业的越来越少,文学课的功能和目标必须重新思考。文学教育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学底子和人文素养。教学实践中,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该针对培养对象的不同而加以取舍。
(二)革新教学培养目标,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学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要予以扬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和审美的思考,使学生在感受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灵魂的启迪,逐步培养起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人文精神。要有针性地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布置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受教学课时限制,文学教学最忌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最佳的方式是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在教学中,找准线索和切入点,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讲解分析,以点带面,从而获得文学史和不同文学现象的总体感知和把握。如在现代文学教学中,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可以知道“五四文学”的大体风貌,对沈从文作品的分析可了解到京派文学的特色,对赵树理作品的分析可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大体特征等等。在选择重点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做到整体意识、历史意识和当代意识的统一。任何文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与其他文学现象存在纵横交错、错综复杂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文学教学时就应该站在整体、历史的高度来分析各种文学现象。如分析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学现象,除了将其放在现当代文学学科内考察外,还把其放置在世界文学和古代文学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作品的分析也不能简单地进行“新批评”式的文本解读,而要把它放在作家的整体创作中、同时期的创作中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对其作出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而对文学现象和作品当代性的揭示也是文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揭示文学现象和作品在当下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四)变换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教学
新时期,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文学教学,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视觉享受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审美的陶冶,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把作家和作品的照片放在课件中,给学生以立体、原初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教学中通过网络链接,找出教材中没有的作品,也可通过配乐诗朗诵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小说和戏剧教学时,可播放影片的剪辑,来加深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了解,也可在课后播放一些经典作品改编的影片给学生看,在加深对作品理解的同时,要学生找出原著和影片的不同之处,从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艺术类别的美学特征;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搬到屏幕上,而是补充教材中没有和不足的内容;也不是取代传统的黑板板书,因为黑板板书有时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是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移动互联时代,大学文学教学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改革,要让文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大学生在感受媒体信息的同时,从文学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