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创新教育剖析
创新教育的进行围绕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下面逐一剖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新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对创新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身调整,以稳定的状态长期投入到创新中。创新的意向从何而来?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即想要创新与不得不创新。想要创新的学生能从创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物质方面较为清晰,可以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得到满足,较易实现。在创造过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动有,对现状的不满、对某一事物的喜爱、解决困难的喜悦、创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认同的喜悦、面临挫折的沮丧、被阻挠后的愤怒或沮丧等。在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有人能够获得满足,愿意主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在人处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创新,以改变不利的情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老师限制使用最常见的解法,学生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方法。创新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创新的状态下,这种创新意识是不会长期稳定的,因为使学生被动创新的环境不可能一直稳定存在。在创新中获得满足后,从被动创新发展为主动创新,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分别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与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难包括:自身遇到思维方面的困难,外界力量干预、阻挠。
首先对思维方面的困难进行分析。创新是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未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可以借用化学知识来说明:有机物有成千上万种,而它们的产生只需要碳、氢、氧三种本质的元素按照规则组合。创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质抽离出来,然后找到本质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制约它们行为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把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解决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发现的理论规则,再次尝试组合。完成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不断训练来获得。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想要把这件事物分享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获得认同或借此实现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风险的,需要预测分析风险,宣传新事物的优点,获得社会强势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击,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中小学的课业情况及学生能力特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没有音乐知识、鉴赏能力低可采用综合性表演教学法、识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视唱教学法,让小学生学习基本的乐理、乐器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在较高年级视谱唱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时期可加强乐理知识的难度,采用视谱唱歌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让学生唱出自己曲风,编出自己的歌曲,用乐器演奏自己编写的曲子。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完全,音乐质量不高,以鼓励创作为主,反对同学间的恶意嘲讽,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趋于理性,并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同时课业任务加重。以鉴赏和较高水平的创作为主,减少创作频次。采用欣赏教学法、音乐相关学科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科关联获取灵感,创作出曲子,鉴赏改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曲子的创作即是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曲子创作获得打破传统的勇气,创造新事物的快乐,强化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同于初中时的敢于创新,它是理性的升华,通过创新培养出学生对自己想法的肯定与自信,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语
创新教育的展开可通过很多渠道,音乐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音乐的魅力使很多学生愿意接近,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创作就是创造力体现的过程。音乐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个人生都有深远影响。但音乐缺乏逻辑的精确性,这是它的缺陷,需要通过其它学科进行弥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