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新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开阔视野,打好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课堂教学、讲练结合的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知识越是普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课堂讲授的效果越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观上,学生认为对课程内容有一定了解,不论实际上是否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不想听课;客观上,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活跃,跳跃性强,注意力差,很难控制自己较长时间专注于某种事情,不能专心听课。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上述主客观原因,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考虑将微课程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
2 微课程及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微课程的意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指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的课,如对单一主题录制的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主要用于学习与培训。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主题突出,一(微)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思考,能有效解决前面所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深化高效课堂的建设。
微课程的优势在于内容较少、教学时间短、教学设计精致、有示范案例、可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便于自主学习。
将微课程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其目的意义在于:
(1)在对课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抓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程,直击问题关键,从主观上调动学习兴趣。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就是问题小,知识点分散。而微课程关注的恰恰是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点,时间短,内容表达简洁,容易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3)优秀的一线教师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通过写脚本、完成微课程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助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引导普通教师开展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学研究的模式与观念。
(5)微课程适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课后延伸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平台。
(6)学生也可以制作微课程,边学边做边交流,激发兴趣,培育了团队文化,成就感很强,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
3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为进行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1)课前设计。集中常年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优秀一线教师,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的兴趣点,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
(2)课程分析。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找出适合和应该采用微课程教学的内容。
(3)撰写微课程脚本,录制微课程。
(4)选择试点班,进行基于微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实践。
(5)提供开放式微课程学习平台,供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之用。
例如,通过课前设计、课程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Excel中的函数是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重点讲解、反复强调的传统方式,会使已经掌握的学生厌倦,觉得浪费时间;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还是听不懂或不愿意听,需要个别辅导。引入微课程后的解决办法是: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函数,例如vlookup,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写出易于接受的微课程脚本,配上实例,再录制成4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视频,上传到微课程平台。有需要的学生可以自由浏览或下载到手机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由于针对性强,时间短,具有可选择性,所以效果良好。这些微课程组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集,形成了开放式的学习平台。
不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上传微课程,使优质教学资源被更多学生共享,学生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制成微课程与同学分享,形成良性互动,“玩手机”也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4 使用效果和结论
微课程使用后,课堂气氛活跃、愿意讨论问题的人多了;作业质量上升,课后答疑人数反而减少,说明师生课后负担都减轻了;课程设计和考试成绩提高了;最主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更是全新尝试。微课程与信息时代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结合紧密,如果能在充分的课程分析和教学设计基础上,恰当运用微课程,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204.html上一篇:中职化学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