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前期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对课程所涉及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电路到电磁波的跨越,而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刚刚触及该课程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通过十多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我发现换位思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门槛,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从中感悟学生的需要,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换位思考”本身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1]。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2],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益处也是很大的,老师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我这几年中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换位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角度换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传输线部分是课程的基础部分,一般教材会从最简单的“双导体”传输线开始推导电报方程。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也是按部就班一上来就推导传输线方程,得到解的通解形式,再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得到方程的特解。但很多学生还习惯用电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输线问题,这就会导致很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后来我通过课后答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在微波频段为什么要使用双导体传输线,对于微波传输线和低频导线的区别完全没有搞清楚,教学效果很差。课后,我对自己的讲法做了一些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如何去理解传输线的本质?微波和低频传输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们刚接触传输线内容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会时常提出一些反问和为什么,一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多问些为什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 心态换位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之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3]。科技的发展,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新知识、新概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很多新东西也很好奇,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在学术前沿,才能为人师。
3 角色换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很差。如果我们在课堂角色中进行换位,让学生当一次老师,老师也做一次学生,就会发现学生会为准备讲课笔记主动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也比被动接受时深刻许多[4]。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聆听学生的讲解发现理解中的问题。同时这种角色换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角色换位是有前提的,必须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不能只是走过场,要精心准备课题讲义,否则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换位”思想的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教师多些理解、宽容,教育才会更有成效[5]。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们可能时不时地表现出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而教师要充分顾及这些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建立一种宽容的舆论导向,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学会帮助别人、鼓励别人、欣赏别人、肯定别人。只要教师真正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欣赏的眼光去和学生交流,相互激励,相互欣赏,就会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