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课程教学困境
1.1 传统教学内容和大纲不能适用于网络特色的机电专业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入门级计算机语言课程,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其前期知识铺垫只有计算机基础,但是却涉及很多概念,语法结构也较复杂枯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传统的C语言教学,一般以语法知识为主线组织教学,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的传授[2],缺少对算法设计的练习,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建立起程序模型,更不会转化为C语言程序代码了。
1.2 没有充分发挥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服务的作用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能否学好关乎到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但高校现行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语言的普及,授课深度和广度不足,其价值仅仅体现在等级考试中,根本没有起到其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1.3 实验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两门课程,各高校教务部门在排课时难以充分考虑其关联性,往往更多地考虑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情况,使得两门课程有可能间隔时间很长,更有甚者实验课可能排到理论课程的前面,学生理论学习中的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实践、指导和消化,使得实践教学为理论学习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考虑其教师团队的发展和工作量的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两个独立的教研室分别承担,这又存在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相互配合问题,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2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其学习状况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异较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较刻苦,学习方法掌握较好,能够主动学习;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往往学习主动性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仅仅上课被动听讲,基本没有预习、学习、复习的环节,不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各门课程成为孤立的“小岛”,导致专业框架和知识体系构建不起来,造成学而不知所为的局面,更打击其学习积极性。
3 教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机电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教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面向工程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即情景、观察、启发、讨论、实施、评价等六个环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师生评价较高。
3.1 讲授模块调整教学内容,加强程序算法的练习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没有算法的程序,就如没有骨骼的肉体。算法也是多变的小精灵,同一个问题,解决的算法可以很多种,但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其算法的设计过程却是相同的。所以,学习算法比固定枯燥的语法更有挑战性,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算法是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实现步骤,如何把具体问题提炼为计算机的执行步骤是算法授课的核心,关键是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以流程图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把问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全面,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长期的实践积累。典型算法的讲解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前期分析过程现场绘制其流程图,帮助学生养成写代码前先画流程图的良好的编程习惯。
3.2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添加讨论模块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抛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其对策,老师只是这个环节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例如学习分支结构中的if-else控制语句时,课堂讨论的问题是为两个同学按身高排座位,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步骤设计。有些小组当场找两个同学来现场演示并总结,具体过程为:两个同学入座(存数据)――站起来比较身高(判断数据大小)――按照高矮排座(排序),这时学生发现问题:两个座位可能无法完成,需要借助第三个座位。学生在讨论当中自己发现问题,考虑解决方案,最终总结出实现此程序的算法。此时老师再适时引入延伸问题:三人排座问题,多人排座问题……通过现场的演示和讨论,学生情绪高涨并都能积极参与,最终得到解决方案,特别有成就感,达到了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3 拓展模块增加专业开发案例
C语言是组态软件开发技术的主要语言之一,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学好了这门语言,相当于取得了从低端到高端的楼梯。在授课中如何向专业靠拢,而不是简单为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学习,也是教改的重要内容。因此,教研室在专业拓展模块中适当添加了组态软件的C语言开发简单例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机电专业可以干什么。比如在分支结构的学习后期,增加了案例“食堂刷卡系统的开发”:4种菜品分别标号为1、2、3、4,其单价对应存放在c1、c2、c3、c4中,利用分支结构的switch语句实现快速刷卡功能。 学生通过类似题目的练习如体重测试系统、评委打分器等,更加明确C语言的功能和特点。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机电设备仔细观察,课余进行C语言模拟,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C语言编程能力;另一方面,为其后期组态软件开发等专业课的学习储备知识,为“网络技术特色”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重视实验模块,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网络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C语言程序设计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教研室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尽量使实验课紧跟理论课的节奏,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课堂讲授坚持“精讲多练、即学即用、实用为目标”的综合性原则[3],搭建编程设计的框架结构。实验任务就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实兵演练”,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建立程序错误档案[4],记录其在每次程序调试中的错误类型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避免后期再犯同样的错误。
另外,在实验室资源不紧张的情况下,教研室还将理论讲授搬到实验室里完成,真正让学生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此方案实施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做好应对措施,如引进“极域”辅助教学系统,利用其监控功能督促学生,并且利用此系统的广播和学生演示等辅助功能,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方便。
4 结语
机电教研室根据“网络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校机电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教改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较以往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后续专业课学习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