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现阶段计算机公共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出现不均衡性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在全国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2010年前在全国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教育部的规划中可以看出,普通的本科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应该具备了一定的很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是现实却不是如此。
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学校已面向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000多人,是一所典型的地方院校。在校生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剩下的95%的学生都要开设计算机公共课,正是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就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性。以一年级中文专业1班为例,共有56个学生,其中来自河南2名,广州3名,云南2名,剩下的49名都为贵州省内学生,来自发达地区(河南、广州)的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在未开设计算机公共课前已有3名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而在开展了计算机公共课后49名贵州省内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与MS office应用)仅仅只有2人通过。可见,计算机基础能力差异性影响非常显著。
1.2 学生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计算机公共课基本上都开设在大一,遵义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是理科类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VB程序设计基础》,文科类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上网、玩游戏等,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学得好不好一点都不重要,对其自身发展一点影响都没有。
1.3 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不均衡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的设置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是1:1,每周共4节。虽然学校考虑到各种不同专业领域,开设了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这样笼统的划分,并没有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在教授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学生往往是没有太深的印象,等到实践课的时候教师又得再将理论课的知识点重新讲授,从而造成了理论课一堂灌,实践课一堂跑的现象。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地方院校出现的地域造成的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标准,明显地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分级式教学方法,先进行“摸底”测试,对学生进行一定了解,大致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对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好,已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则可免修本课程。2)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少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与讲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简单的知识点入手,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够系统的学生,应从实践出发,将知识系统化,丰富知识内容。
2.2 以应用为导向,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的认识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规定通过全国计算机考试才能获得学位证,这为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需注意不能完全将“应试教育”的思想贯彻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培养方案、学生的专业实际发展需求,将教学安排得风格迥异、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比如美术专业,可以将word中制作海报进行重点讲解;旅游专业,可以将PPT中制作景点介绍进行深入讲授等。
2.3 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
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特别是office部分,应侧重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理论课上主要以实例导入讲述基本知识点,实践课将知识点分割成多个小任务,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完成后再实时检查与更正,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好知识与技能。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为目的地,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是每一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636.html上一篇:关于医药类中专计算机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