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不少教师对教学缺乏重视,对实验内容的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上完课后.只是随便指定几个习题,让学生去做;或是学生按教师制定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很快,教师要及时把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走出校门会因知识的落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影响就业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甚至被淘汰。
2.教学观念落后。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并非是实验性的教学,主要应该是理论教学,这也使得这门课程实践性内容被压缩,缺少实践检验,学生们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如果缺少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机会,将来步入社会就难以胜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工作,这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标准。
3.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实验条件要求。一是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计算机的配置还很低,很多新型软件不能安装运行。二是由于后期维修资金不到位,计算机缺乏维护,学校可利用的计算机一天比一天少。目前很多中职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发排机等。
4.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法,表面上看学生是会做了,但学生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为了应付考试,给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自身的问题。
1.入学前的教育差异。
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前,受到的教育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有差异,然而当前多数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能差别化地对待学生,也就满足不了小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2.学生动手能力不够。
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很“清楚”,但是对计算机基本硬件组成却不认识。或者虽然认识,但是对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却一窍不通。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过计算机专业课程,但面对一台不能上网的电脑,却不能够找到问题所在等。这些都说明,中职学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3.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
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毕业的学生,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的相关的工作,或者想从事与图片处理、网络维护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中职毕业生是不够能力从事这类工作的。因为他们在学校里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往往都是浅尝辄止,这自然也就制约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解决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时更新教学使用的教材,选择使用最具前沿性的教学资料,保证学生能够紧随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步调。同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网络成为通信主导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理出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系统、全面以及前沿的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分组协作教学法。
分组协作式学习就是通过团队或是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分组是一种组织形式、表现方法和管理手段,对于教学中的分组来说,分组就是将学生分为多个以每个学生为个体组成的团队,而小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另外,协作式学习是整个教学方法中的精髓。协作式学习就是小组的成员之间共同配合,协同工作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去,使得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将收集到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人员分享,并且在他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
2.角色互换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述学生听,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很差。角色互换教学法消除了这种弊端,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担任讲述的主体,教师作为补充,在帮助学生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求学生预习、查资料、设计讲解思路等,这样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能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效果。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思考问题的讲解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改革考评,鼓励创新。
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最终受益程度的重要保障是建立一个科学、多元、完善的评价体系。科学性在于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多元性在于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之间基础知识存在的差异,在成绩评定与成绩考核时更应该重视这种差异的存在。为此,教师要改革现行考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完成的项目没有什么“正确”与否,只有“怎么样”会更好。创新就意味着可以“犯错”。正是这种“犯错”才有了创新的可能。不能用分数或等级来压抑或羞辱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乐趣。
(作者单位:河源市紫金县紫金职业技术学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