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人文情怀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权威性规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俗地说,就是语文学科兼备了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两项功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或者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承担着德育的功能。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培养的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教育机智
首先,教师备课要以教学现场为出发点,备课时就要考虑教学语言的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都必须有现场感,才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备课运思阶段就要顾及教学课堂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激发学生想象、情感等兴奋点的内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学生,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适合于教学现场的环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因素,以调动学生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课堂情绪基调和教学过程。
其次,具有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树立人文情怀意识,合理使用教育机智,这是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精神内涵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树立人文意识。此外,课堂上因教师本人的失误、学生行为的失当、课堂教学环境的失常等因素总会产生一些尴尬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身后的文化内涵,利用教育机智化解尴尬。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充实了语文教材的人文底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授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时,都应当鲜明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人文内涵渗透、人文情怀培养的目的。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深藏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科学地进行问题设置。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回归传统、回归文本,将文本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连接起来,让学生真正接触文本本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更高层次得到收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统一。
4.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外文学名著、当代文学经典等等文学作品将社会人生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对这些课外材料的阅读和欣赏,对于学生理解社会、时代和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了学生很好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广阔的阅读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运用自身丰富的文学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余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出炉,语文考试分值加重。这一个强烈的信号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考龙门的跨越让广大莘莘学子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为此,中学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愈加重大。高考改革的本质,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高考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青少年把优秀传统文化伦理和道德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并外化到个体的行为上来,最终的落脚点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传统文化体现着作家文本的人文情怀,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是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