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新课程从2005年全面启动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尽管我们在教学研究、教学评估、考试录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情况较以前大为改观,但在选修课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主要表现在:
1. 以旧代新,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大创新,它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然而许多老师没有弄清选修教材的特点及体例,便旧瓶装新醋,用必修课的教法教选修课程。如新闻与传记系列的《〈史记〉选读》,不少老师教学时还一句一句地翻译,一段一段地讲,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法即使在必修课的教学中也已过时了,更何况是选修课的教学呢?
2. 以练代教,把选修课上成训练课
不管课程如何改革,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的教学互动是不可少的。可现在许多老师由于高考语文出现与选修课相对应的内容,为了提高升学率,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便用练习代替教学。如语文文字应用系列中的《语言规范与创新》课程,许多学校订了教材,但老师一般不上,只是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做,以做代学,以练代教。
3. 以讲代学,把选修课上成讲座课
高中选修课都具有较强的专题性质,如《唐诗宋词选读》等,是语文学科某一个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看上去类似于大学的课程,于是有些教师就完全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内容专门化和学术化,背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还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所谓人文方面的素养,把“百家讲坛”引进教室,上课就让学生看视频,课堂教学抛开语文课品读涵咏的过程。
其实,语文课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要按照语文的要求来实施教学,即品读涵咏与表达。选修课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加起来又有若干模块,如人教版有16种,苏教版有18种,就是最少的山东版也有11种。面对如此众多的选修教材,如何上?说白了,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牵着教材的鼻子走,事半功倍。教教材是被教材牵着走,事倍功半。
如何用教材教,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据此,我们可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1. 打通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实行课堂翻转
选修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素养及能力后,依据兴趣爱好及特长而选定的。一般说来,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专长和积累,因此,进行选修课教学,教师完全可以丢掉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做主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从2007年春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我们将翻转课堂引到选修教学中,学生在必修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 《〈史记〉选读》教材中配了详细的注解及翻译,文言阅读上障碍不大。我们可将某一专题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集中研读,然后用一定时间交流学习成果,甚至可以让学生针对文本尝试自己命题,同伴互测,以提高学习的精准度。这样“反转”的效果是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学――老师拨”,变“教师命题――学生答题――教师评”为“学生命题――学生互做――师生互评”的模式,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也得到了张扬,原先一篇课文只做一个练习,现在可有50份个性化的作业,排除相同的因素,少说也有20份。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提高。
2. 打通文本与作家的界限,实行专题教学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在不同的模块中作家往往有交叉现象,在教学时可以打通文本主体,以作家为主线进行专题教学。如苏轼的作品,在必修教材中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有他的一组文章,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他的专题,对于他的作品,我们可打通模块的界限,将他的作品单独挑出来,以作家为主线,将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专题教学,让学生在领略苏轼诗词文的同时,体会他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和超然入世的人格魅力。
打通文本的界限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不同主人公或作家的同类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可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研读,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 《唐诗宋词选读》中可将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豪放词、婉约词等不同风格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可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同类诗歌风格的理解,又能通过比较,使他们了解同一风格下不同诗人的个体特质。再如,《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唐宋时期优秀的诗词63篇,其中涉及到春秋特定季节的有45篇(春季26篇,秋季19篇),我们也可以某个季节为主线进行集中教学,全面细致地了解古人“伤春悲秋”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专题(或一个作家)的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形成个人的人文素养。
3. 打通文言与白话的界限,实行活动教学
选修教材中有许多模块涉及到文言文,如《〈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语〉 〈孟子〉选读》《〈红楼梦〉选读》等。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传承祖国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在安排选修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打通文言与白话的界限,将文言文改编成现代汉语(可增加适当的情境),然后组织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上《〈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时,我们可尝试举办话剧节,让学生将《〈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断改编成话剧,并进行表演,如让学生表演“屈原涉江”、“鸿门宴”、“易水送别”、“高祖还乡”、“宝玉挨打”等经典片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增强书面和口语表达力。
还可以组织辩论会。如学习《太史公自序》《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生”与“死”话题展开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诬陷”设正方、反方展开论辩。要求学生将文本中找出来的理由材料,以自己的语言,在教室里跟同学们交流辩论,从而训练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打破教与不教的界限,实行方法教学
选修课教学要多点“研究”的味道,要更多地教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语文研究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早在多年前就强调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几十年下来,由于应试教育及教材的限制,这种理念一直得不到全面的推广,而新课程选修教学是践行叶老理念的最好的载体。如教《唐诗宋词选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二个研究的项目,在规定时间,激发学生赏析乃至创作诗歌的兴趣,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技巧,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和能力,然后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自主体验,吸吮唐诗宋词的艺术养分。还可指导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集体做课题研究,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实现学习的变革。
总之,发挥选修教学的优势要靠教师,传递选修教材的精彩要靠教师,贯通选修系列的架构要靠教师,落实选修课程的理念要靠教师。面对选修课,我们教师要从现在与未来、自己与学生的多维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选择有效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将修行教学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0994.html下一篇: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关系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