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由于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兴趣等方面差异很大,行政班里出现了“不自由”:教师想教的,学生会了或者根本不可能会;学生想学的,教师却教得浮光掠影,甚至根本不教……为了让教更适应学,我们开展了“语文走班教学”研究。所谓语文走班教学,是指一名学生不是一直在一个行政班上语文课,而是自主选择班级进行学习即所谓的走班学习,其教学内容是探究师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语文自由课堂,是解除阻碍师生自由思维与言论的因素,促进师生享受自由思维与言论的学习活动。要构建语文自由课堂,比较好的法子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学生思维自由就缺少基本的载体,也就缺少了基本的可能。
笔者以为,语文走班教学是语文自由课堂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本质是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是师生间积极的、真诚的交往经历。
一、“语文走班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自主选班:尝试体验,相对固定
期初,我们向三个班103位同学说明,有A、B、C、D四个班可以供他们选择,四个班的共同点是:学习方式为“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学习内容是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不同点在于:从A班到D班,学习内容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中D班是“自学班”,课堂上没有老师。随之公布的是各班任教老师。学生综合以上情况自主选班,教师不得干涉,也不必作指导。
最初两星期里,学生可去每个班里体验学习内容的难度。当学生再次选择后,就要固定下来。当然,每两个月一般都有一次重选机会。
(二)参与“备课”:提出问题,确定内容
班级不同,教材也不同:A班的教材为《渔歌子》,B班的教材为《渔歌子》与《渔歌子》(寥廓蓝天彩云飞),C班的教材为《渔歌子》、《答弟志和渔父歌》、《江雪》、《题秋江独钓图》,D班的教材为学生自选4、5首关于渔父的诗词。
各班预习要求是:1.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要将自己的问题和小组(四人一组)成员的问题,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见表1),并将初步得出的“结论”写下来。2.改写诗词。A班,改写《渔歌子》中的一句;B班,改写《渔歌子》;C班,改写《渔歌子》与另一首诗词;D班,要改写自选的渔父诗词。
比较各班改写任务和学生写在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各班的学习难度区别很大。改写的难度不同,主要体现在改写的“量”上。而问题的难度不同,则主要体现在问题本身。例如A班学生提出的“这首词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颜色的词”与C班学生提出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个‘一’字”,这两个问题的难度相差很大,前者要结合诗词所描写的季节与所表达的情感来思考,结论较易得出。后者则需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来琢磨,而“情感与‘一”的关系”,又比“季节与情感的关系”复杂得多。
学生参与“备课”,主要指的是教师布置以“提问”为主的预习作业,从中发现学生语言表达的状况,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等。
(三)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积极交流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问”。为此,我们建构了“语文走班课堂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学习任务单上记下小组成员所提出的问题,并写下答案。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绝不嘲笑。如学生的问题表述不清楚,那就通过交谈,帮助学生表述得清楚些、准确些。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两个问题,进一步完善答案,并写下来。在随后的小组交流中发表观点,快速记录他人观点。小组长用“谁有补充或不同意见”等语言组织交流。结束时,大家讨论决定提供哪个问题供大组交流,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提醒学生遵守“一个小组不能同时有两个人发言”等规定,重点指导学生倾听、记录。
3.独立思考
学生抄下黑板上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无法涵盖教学目标,教师可提供),选择其中几个问题独立思考并记下“结论”。教师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纲要式地记录结论。
4.大组交流
学生需做好发言准备。在交流时,要恰当地引用课文里的“证据”,要密切地联系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前确定好问题交流的板块与顺序,课上倾听学生发言,并设法引导学生引用文本,联系生活,阐述观点。
从上述四个环节可看出,每一次交流前,学生必须先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以及交流“制度”,明确了讨论方向,增强了交流效果。
下面,笔者将各班大组交流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结论”呈现如下:
【A班】(1)这首词里为何有那么多关于颜色的词?(事实就是这样,白鹭的纯白,箬笠的草青,蓑衣的碧绿,还有桃花的粉红等;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很美,充满春天的气息;多彩清新的颜色反映出词人惬意的心情。)(2)不知道怎样把一句词改写成很美的一段话?(3)为什么天下雨了,词人还说“不须归”?(4)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B班】(1)怎样改写这首词更美?(要想改写得更好,就要注意分节,一句词改写成一节现代诗;要运用修辞;要写出词句的画面感。)(2)这两首《渔歌子》分别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3)两首《渔歌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C班】(1)《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一”字?(用“一”比较符合事实,因为船、渔翁等事物只有一个;用“一”更能表达诗人得意的情感,尤其是“独钓一江秋”更能表达这种情感;这么多“一”字,形成了一种特色。)(2)为什么每个渔父的心情很不相同?(3)《题秋江独钓图》中,为什么说渔父在独钓一江秋?(4)为什么弟弟说“不须归”,哥哥却说“且须还”?
【D班】(1)《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第一句“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塘松径已胜攀”与第二句似乎毫无联系,可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第一句写外面固然好,但呆在家里也不错,这句写出了对志和的关切,第二句中的“狂风浪起且须还”表示出了对志和的提醒,本诗以对张志和的关心与提醒作线索,贯穿全文,无处不含浓浓的手足之情。)(2)《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你最喜欢哪首诗词中的渔父,为什么?
在探究中,要坚持“鼓励”原则。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有关联,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联,教师也要真诚鼓励学生爱思考的品质,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资源去解决问题。
(四)自选作业:落实基础,彰显个性
学生探究后,要引导他们展示学习成果,这一“成果展示”不同于在课堂上发几次言、读几次书,而是具有挑战味的选择性任务。
【A班】必做:补充习题。选做:(1)改写《渔歌子》。(2)摘录并背诵另一首写渔父的诗词。
【B班】必做:补充习题。选做:(1)修改自己的改写作品。(2)自学一首写渔父的诗词,并改写。(成果展示:邱天同学将纳兰性德的《渔父》中的“收却纶杆落照红”,化作了笔下这样一段文字――原本湛蓝的天空缓缓地被铺上了一层绚烂的五彩晚霞,天空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渔人欣赏完这世间绝景后,起身离开,他的眼中又带有一些不舍,所以走得十分缓慢。)
【C班】必做:补充习题第一、二题。选做:(1)有感情朗读。(2)你最喜欢哪个渔父?写出理由。(成果展示:我喜欢《江雪》里的渔父,因为他坚持不懈,坚强不屈;我们既要像柳宗元笔下的渔父那样坚持追求理想,也要像张志和词中的渔父那样悠闲地生活,不然一直那么孤独难受,谁受得了……)(3)创作一首诗词。(作业展示:李书扬《渔父》:一缕轻风一波漾,一鱼欢游泛一浪。一夫抛下一丝钩,一片山色陪一网。)
【D班】选做:(1)有感情地诵读自己选择的诗词,尝试配乐。(2)仿写一首诗或词,写写心中的渔父。(3)阅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张爱玲译),看看海明威笔下的渔父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作业展示:潘羿《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兴尽,瑟瑟半江。抬望眼,仰天长叹,血色残阳。道听途说钓鱼乐,侧耳旁听烤鱼香。只可惜,黎明黄昏,鱼影茫茫。银星闪,娥眉亮,只曾想,何时鱼上?点亮缸,不见鱼浮何样。狼吞虎咽就着酱,风卷残云险些呛。待那时,比渔斗天罡,定我强。)
我们欣喜地发现,富含挑战的选择性任务,让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二、语文走班教学的“根本特性”
杜威坚定地指出:“学校里任何僵死的、机械的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的根源,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从属于课程的情况下恰好找得到。”[1]这种情况下,教学的“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2]。而语文走班教学则将重心置于“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上。除了具有“语文行政班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等特性外,其还有以下一些根本特性:
(一)“语文走班教学”具有选择性
“语文走班教学”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需求为基础实施的,为不同学生发展言语个性提供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在“语文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自由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等,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自选意识,提高自选能力上。
(二)“语文走班教学”具有探究性
“语文走班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学生不是接受并记忆教师讲述的现成结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为何如此强调“探究性学习”?“民国年间,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知名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3]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而“探究性学习”是催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摇篮。
(三)“语文走班教学”具有交往性
教学就是交往,即季亚琴科认为的“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4]。此时的交往相对于教学而言已经上升到本体论层面,交往从作为教学的工具存在而上升为教学的本体性存在,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之体现。“语文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语文走班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等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而语言的世界就是师生交往的家园。
三、“语文走班教学”的教学效果与问题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走班前,只有43.1%的学生喜欢语文,走班后,有93.8%的学生喜欢语文。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走班前,平均分、优秀率超过年级平均的班级各有1个。走班后,平均分超过年级平均的班级增加到2个,优秀率全部超过年级平均数。三个班的及格率由原来的99.17%提升到99.5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班(自学班)的9位学生,最高分是98.5分,最低分是92分,在95分以上的有6位。可见,走班教学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很有成效的。
但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就必须提升课程开发者的素养,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1062.html上一篇:走向语文教学的澄明之境
下一篇:模型思想:内涵、价值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