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的教授,对知识信息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记忆与理解的水平上。
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已成为学习的基础部分。丰富的信息为各类学习提供了素材。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理解信息所覆盖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将信息知识内化并整合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过程。那么如何促使学习者寻找合适信息、灵活应用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完成知识的建构呢?这是现在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纽曼(Delia Neuman)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首次提出了“爱学习模型”(I-LEARN Model)。
“爱学习模型”理论认为,信息行为与学习行为通过六个阶段相互联系。此六个阶段包括:鉴别、定位、评价、应用、反思、精通,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1 “爱学习模型”的特点
1.1 基于信息的“爱学习模型”
虽然在“鉴别”、“定位”、“评价”这三个阶段的准备中,需要较多的精力付出,但是就整体而言,重点还在于“应用”和“精通”阶段。“爱学习模型”强调以信息作为学习的载体,以信息应用作为学习的核心。因为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达到新知的理解、掌握并精通,从而实现学习的三维目标。另外,信息的应用作为一种能力,将会延续到学生的校外及完成学校学习后的整个人生。
1.2 基于问题的“爱学习模型”
“爱学习模型”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式或合作式的学习,寻找出问题背后所包含的科学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将对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下以识记、理解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升华。
2 “爱学习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此模型不但讲述了如何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过程,更为提升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模板。
目前,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正在进行“爱学习模型”的相关实践,并已获得良好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学科教学中暂时还未有学科进行尝试。此模型尤其适合解决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对“爱学习模型”进行有益的尝试,相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更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迅速的提升,教学效果将有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推行“爱学习模型”呢?在初始试行阶段,教师在每一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1 “鉴别”――“爱学习模型”的起始环节
“鉴别”(identify)是一个完整的“爱学习模型”的第一个环节,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定某个问题,即关注点,可以是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要完成的任务。关注点的选定可大可小,可远可近,但必须是属于“信息”范畴,而不是“情感”范畴。比如,我们可以选择“焰色反应的原理”作为问题,而不能选择“我喜欢焰色反应产生的漂亮的颜色”作为关注点。
当然,要“鉴别”一个化学关注任务,首先要“激活”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关注之心,要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之心,进而“审度”教学情境,从而找到切合的关注点。
比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手机电板的充放电过程及干电池的使用作为“激活”学生的关注点,引发学生思考“审度”为什么手机电板可以持续多次地实现充电和放电的过程?而干电池只能一次性供电?这些过程中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实现相互转化的?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大部分学生都接触过,但却从未真正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通过激活这样的问题,不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更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只有在学生有迫切解决问题的动机时,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生活化的问题提取是至关重要的。
2.2 “定位”――“爱学习模型”的引领环节
“定位”(locate)是“爱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环节,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鉴别”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信息的查找并整理。
这个过程是“爱学习模型”的引领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分解出问题所涉及的各个小知识点,并针对每个小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解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分解后各个小知识点的定位,直接影响着查找资料的方向和后续“爱学习模型”中的其他环节,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自主分解,提升学生分解问题的能力。
查找信息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从书籍文本中找,也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可以是以记忆为主的事实性知识信息,也可以是以理解为主的概念性知识信息。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聚焦”已有内容,并“发掘”相关度高的信息加以整合。
比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条件及程度时,我们可以引入昆山“8.2”中荣粉尘爆炸事件,由此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分解相关知识点,如可将此问题分解成:金属的性质、爆炸的条件、金属粉末与氧气及空气混合的爆炸范围与爆炸极限等几个知识点,然后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搜索网上数据库、与从事有关金属制造的技术人员交流等方式,搜集“发掘”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材料,并进行整理。 2.3 “评价”――“爱学习模型”的中心环节
“评价”(evaluate)是“爱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环节,此阶段是学生利用确定有效的标准来判定所选信息与原关注点之间的“信度”和“效度”的问题。其中“信度”是指所选信息来源的可信程度、正确程度和严密程度。“效度”是指所选定的信息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和有效程度。
比如,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原电池的装置与必修2相比,多了一个盐桥的装置。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与盐桥相关的信息。但是仅百度搜索,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关于盐桥的作用和制作的答案,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乃至完全相悖的解释。又比如在讲解配合物时,关于五水硫酸铜中,硫酸根离子与铜离子之间的作用力,通过不同的资料查询,可以有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时候,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筛选,去伪存真。
首先,我们可以从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不同来源信息的一致性对比等方面进行“信度”评价;其次,可以从哪些信息是落在当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且难易相当的,哪些信息可用于解决当前学龄段学生这个问题等方面进行“效度”评价,以便选择出有用又有效的信息材料。
这个过程是“爱学习模型”的中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对已选取的材料做出正确的评价,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对自己所选材料的分析判断,以便其他同学及老师帮助引导提升;要多关注学生分析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才有利于教师针对性的引导。
2.4 “应用”――“爱学习模型”的关键环节
“应用”(apply)是“爱学习模型”的第四个环节,此阶段是“爱学习模型”中的实践阶段,也是“爱学习模型”的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要利用已经经过评价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知识,并“创建”有效的、便于交流延续的学习产品。这些均符合“现代学习理论”,即学习是一种以个体为主导的、积极而富有动态的过程。
比如,在讲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实际做实验看到的现象与理论上应有的现象相差很大。按照理论,应该看到的现象是:铜片不断溶解,溶液呈蓝色,有气泡。但事实上,铜片表面却是变黑并不断脱落,溶液底部出现黑色物质,直至铜片完全溶解后,黑色物质才消失,而且整个过程中溶液都是无色的,这个黑色物质为何物呢?怎么来证明呢?这就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应用,在对现象进行大胆猜测后,用实验进行小心验证,并将验证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后期的交流、讨论及展示。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这些看似的“不合理”,其实正是用于检验之前所获知识和信息的最好的实践素材。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原有知识和信息来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应用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利用好这个阶段,不但可以巩固旧知,扩展新知,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2.5 “反思”――“爱学习模型”的核心环节
“反思”(reflect)是“爱学习模型”的第五个环节,虽然列为第五,但它可以出现在整个模型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且可以重复出现,是整个模型的核心。
从确定关注点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反思”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阶段,学生要不断“研究”信息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方向性及正确性,甚至很多时候为了达到更优的效果,需从第一阶段开始彻查一遍,再对不同阶段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各个阶段的实施方式。
比如,在这个阶段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研究反思:起始阶段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合理?整合后的信息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研究实践方案是否有广度和深度?通过所设定的研究方案和信息是否能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整个学习模型是否有趣并引人入胜?……
“反思”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和不足要及时“反馈”到“爱学习模型”的各个阶段,以便各阶段及时调整优化。
只有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不断地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才会有教师和学生的不断进步,才会有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2.6 “精通”――“爱学习模型”的重要环节
“精通”(know)是“爱学习模型”的第六个环节。学习的最终结果是新旧知识的融合,体现在“爱学习模型”中,就是“精通”阶段。学生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融汇,在原有的零散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找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新知的“内化”。不同的学生内化知识、建构知识框架的方式又各有不同,这又属于创新范畴。在学生完成了这一整个信息行为和学习行为,并在将其运用到其他新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同时又“激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求之心,也意味着学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爱学习模型”循环。
比如,在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时,在讲到氨基酸脱水合成二肽、多肽及蛋白质时,可以将此过程与前面的酯化反应、单糖合成二糖和多糖的反应联系起来;在讲解葡萄糖检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时,可以与生物上用于检验还原性糖的菲林试剂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达到同学科内纵向新旧的联系,又可以实现跨学科间横向新旧的联系,更可以提升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在精通新制氢氧化铜与葡萄糖反应的过程中,同时又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新制氢氧化铜如何制备?在制备时要注意些什么?此类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只有葡萄糖可以发生此类反应?还有哪些类型的物质也可以发生此类反应?……这就进入了下一个新的“爱学习模型”的“鉴别”阶段。
在这个模型中,最后是以“精通”阶段的“激活”作为整个“爱学习模型”的结束,而“激活”又是另一个新的“爱学习模型”的“鉴别”阶段的开始。这样就形成一个无限的学习循环,一个模型阶段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新模型阶段的开始,与“学无止境”、“终生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学生后期的“独立学习”与“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爱学习模型”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的独特优势。 值得强调的是,在前几轮“爱学习模型”的实施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要引导并辅助学生一起完成几个完整的“爱学习模型”的循环,慢慢培养学生处理各个阶段的能力,而当学生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整个模型之后,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续的循环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学习模型”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好奇心不断提升的过程。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达到螺旋上升式地运用“爱学习模型”,最终实现学习的不断深化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实际化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在运用“爱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学习理论”,并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来设计化学教学,那么我们的化学教学必将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1068.html上一篇: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品位问题
下一篇: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