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最初,将信息化教学理解为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这样做不仅耗费大量精力做课件,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差别却不大。“吃力不讨好”的局面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经过不断探究,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下面笔者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质和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这个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给语文课堂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挖掘语文学科的自身美。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本身所有“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亢奋的情绪。譬如笔者在教毛泽东先生气贯长虹的《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更近地走进伟人,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一组组展现祖国壮丽河山的镜头,并配以解说词,学生立即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更被诗人伟大的抱负所折服。随后笔者又将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发展进程剪辑给学生思考,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情怀。通过画面、视频、记录片、诵读,学生很容易地走进诗人的生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悟到伟人无比宏大的革命情怀。接着,笔者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在空间或者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感悟,让同学互踩。很多同学表达了对一代伟人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雄心壮志的无比敬仰之情。
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突破教师和书本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并拓宽了学生相互学习的视野,极大地挖掘出语文贯穿古今,横穿中外的自身美。
第二,在“情景演练”中优化语文学习深度和广度,让语文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延伸。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语文教学环境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 在讲授《应聘》口语课时,在传统教学中,笔者曾花很大力气描述应聘面试的紧张氛围,亲自展示应试者的各种表现,并让学生进行情景演练。但学生觉得求职应聘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难以进入应聘角色,教学效果甚微。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选择了多媒体课件、相机或有拍摄功能的手机、网络这三项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语文教学。笔者通过有效的视频素材,创设求职应聘的逼真情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进入职业角色;在互相评价同学表现时,学会应聘中自我介绍的方法与技巧。视频素材除了自我展示语言介绍环节以外,还把神情、动作这些态势语展示得很具体、形象,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在求职应聘中“态势语”等细节内容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应聘中自我介绍的方法与技巧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点难点的攻破。
在“情景演练”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普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如ipad或者手机,采用微格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面试官和应试者,通过录像记录和还原自己的演练过程。学生观看自己的演练视频,对自己在自我介绍中的一言一行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对比中寻找差距,互相学习与提高,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果。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利用网络,建立语文学习博客,创设了继续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让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本课例中,多媒体课件不是用于单一的展示。视频素材是为创设教学情景服务的;使用ipad或手机不仅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记录下珍贵的视频材料,对自己的表现有更直观地评价。使用网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学生课后的重温课堂、深化认识、交流探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重构,是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对照这三个基本点,我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设计这一课例时,让学生学会在应聘过程中自信、得体地自我介绍,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
第三,发挥网络课堂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平台的作用,鼓励“自主实现”。
协作式学习,首先强调个性的“自主实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性的个体,是处于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整体性的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参与者。协作学习鼓励各抒己见,并容纳与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辩证全面地认识世界。
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通过获取大量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知识,信息刺激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能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
在讲授《鸿门宴》时,笔者发现学生对项羽的评价截然不同,焦点就在“是不是英雄”,然而让学生发表观点时,他们也仅仅是泛泛而论,止于表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有关项羽的资料收集在一起,并整理分类。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浏览,学生看了不同作品对项羽的诠释后,反映截然不同了,有人赞同毛泽东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人赞同李清照的“死亦为鬼雄”,最终他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从每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壮士也好,武夫、情痴也罢,每个视角都可以反映出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认识角度。此时然学生在网上阅读《史记 项羽本纪》,每位学生都会选择符合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的片段,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显然,信息网络技术在这里担当起的正是媒介这一重要角色,它可以将古今融于一瞬,不出室外就可获得文字、音效、影视等大量资料,这种新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与快节奏,学习不再拘于传统单调的耳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老师不再是主体。在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老师,会学习懂学习才是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交流空间,督促学生找到自己与他人的闪光点,不断修正已有观点,拓展自己的思维,直至完善。这种教学不仅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美丽的春天,更会为每位师生创造绚丽的精神家园。
本论文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实践研究――以无锡立信为例》 编号:zYB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1100.html上一篇:以人为本,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