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文本为媒介,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以理想个体的生成和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学习和领悟,积累语言材料,锻炼和发挥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从而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在《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洪老师很好的发挥了文学教育的作用,体现了文学教育的价值。在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文学阅读是基本途径。洪老师在充分利用文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文学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
一.教学过程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的开始,洪老师不特意先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他没有把介绍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设置成一个教学环节,而是将这部分的知识搜集和处理工作留给学生,这有助于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堂的各种问题的教学中,在学习正式的文本内容之前,教师都会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创作世界,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文本。我注意到,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洪老师只是稍微提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如果想更多地了解作者,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就必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这将有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值得借鉴和发扬。
2.诵读和朗读的广泛使用,重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
首先,洪老师富有感情的为学生们诵读了文本,特别强调学生不要看文本,集中注意力,单纯靠听,感受文本的魅力。他用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恰当的手势将学生们带入了文本描绘出的美丽世界,引起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
其次,调动学生的生活,认识和阅读经验,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对诗歌的节奏、韵律等展开想象、认知和移情,通过问题让学生描述和展现自己的想象、认知和移情。在两次接触文本之后,抓住诗歌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根据在阅读中感受出的节奏和韵律,再次走进文本,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在多次的整体阅读和分节阅读后,学生很容易熟读成诵,鼓励学生尝试背诵,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积淀,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三,在多次的“生本”对话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示范方法,学以致用。
过去我们总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高目标之一。其实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自小就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才不会轻易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才不会轻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混沌状态。我们要尽量改变学生安于现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的局限。在学生三次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与此同时,提醒学生学习提问题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尝试,将所学运用于实践。通过问题分析文本的方式新颖独特,打破了以往诗歌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的模式,保持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整性,从而保证了诗歌鉴赏和审美的完整性。
在诗歌文本分析之后,分节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再一次带领学生通过阅读领略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启发学生朗读兴趣,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准确评价,同时给予恰当的提示和引导。
带领学生积极投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中,针对所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分析解决问题,并不是直接公布答案。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和分析中通过思考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通过问题,调动学生表达和交流自己体验和看法的积极性。
在学生朗读的环节,给予学生及时的示范、指导和评价,教会学生运用重音、停顿、语调表情达意,比生硬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容易接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4.针对文本,提出有探讨意义和空间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
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效。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语文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洪老师的提问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适量性,鼓励性的特征。洪老师针对诗歌第一节,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使学生注意到诗歌用词的艺术,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知识,一箭双雕,学生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得到了方法的训练。第二个问题,提醒学生观照诗歌文本整体,而不是割裂的分析诗歌,保持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由这一个问题引出对诗歌表现手法和写作思路的分析,把阅读教学转化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
在解决完问题之后,洪老师总结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比较揣摩法,并对此做了介绍。在语言运用方面,不仅可以考虑对诗歌词语的替换和修改,还可以考虑对整节、整句诗歌或者标点符号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和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实践。 二.文学教育中的阅读教学
洪老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方法的魅力和价值。文学阅读是以文学文本为对象,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义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价值、信息、属性进行选择接纳和抛弃的过程。
文学的四要素包括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读者未阅读之前,作品并没有成为作品。通过读者的阅读和填空,作品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读者的文本接收活动是对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
从文学阅读理论的角度再来看《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首先看文学文本的接受主体――学生。学生的接受心境,在学习诗歌之前,洪老师的朗读激起了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兴趣;学生被老师的朗读带入了文本描绘的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距离,但是有没有完全的走进作品,与作品存在距离;在兴趣和探索心的驱使下,学生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愿望。
其次看文学文本的接受客体――文本。《天上的街市》是名家名篇,诗歌语言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这首短诗问题不大,诗歌中有神话的化用,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表达,符合初中生的阅读趣味。
第三,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是以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学文本进行填空和对话。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品描绘的世界进行体悟,品味意境,思索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认识和阅读经验,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意境等展开想象、认知和移情,通过问题让学生描述和展现自己的想象、认知和移情。文学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决定在具体的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过程中,洪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和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有学生个性化的参与,文学教育活动更加充满活力和魅力。
第四,文学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本”对话是文学教育的根本。只有通过个体亲自的阅读,感悟,理解和建构,才能健全和完善自我,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可忽略的是,文学教育也需要“生生”对话,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引发、碰撞、启迪,个体在与他人的相处和交往中得到完善,从而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标。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短诗,在教学过程中,整体的阅读花费的时间并不长,课堂教学中文学阅读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操作,而且效果较好。对于小说、喜剧和散文,文学阅读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普及,但相对难度较大,由于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在这些文体的教学中,运用阅读教学方法,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开展预习和课外阅读,以节约课堂时间,巩固课堂知识,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在运用阅读教学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和结构,选择性的运用,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通过文学阅读理解和领悟文本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1175.html
下一篇:戏剧教学中的个性化语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