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中学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学,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机械接受的灌输式教学, 代之以探究式学习、启发性教学, 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展开主体参与与积极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与提出更多的问题, 并能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 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提问, 掌握学习方法, 以便能够更好地学习。
一、激发学习兴趣,这是让学生学会提问的前提
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思维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 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不感兴趣,当负面情绪占主导时,学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状态、注意力集中程度与参与度,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提问, 学会提问, 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讲解, 而是要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爱上提问。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语言讲解,而是将文字所描述的生动的场景、可爱的人物、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等生动而真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将那些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内容用图片图像表现出来,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更能显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寓教于乐,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
2、角色扮演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有着更为丰富的心理与情感。通过让学生来扮演相关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等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学习规律, 更加利于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是情景剧的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同时让学生能够将文字与情感、动作、场景等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提问必须适度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里,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倾向性问题: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阅读教学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是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似乎想把一篇作品的人文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这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文学作品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但凡文学作品都有其本质特征,作家也有其本质特征。例如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就以现实性而闻名。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就以浪漫性见长。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必须把握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坚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去设计适度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适度性,笔者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首先是提问须适合所有的学生,实际上这并不是要拿一个单独的问题去“套”所有的学生,而是用“一个方面”的问题去分层适应所有的学生。其次,是从一篇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样式和语言表达的特征设计适应学生探究的问题。应当说,这也是我们减轻学生课堂负担的一个必备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因人设问,总是将能够引领学生去创造性地阅读鉴赏的问题由浅入深地抛向学生。在“抛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探求积极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个体意识,自尊心很强,在抛给学生问题时,笔者总是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探究的问题。这里隐含着一个理念,即不能强迫学生去回答问题。强迫提问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高压下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不愿积极进行探究。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内容丰富、文笔细腻优美的散文,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教学时,笔者先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迷人春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在倾情描绘着美丽的春天,如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今天我们学习的《春》也是描绘春天的,那朱自清的《春》又是一种怎样的春,又有怎样的风味和异样的精彩呢?”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习情趣,也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宜精不宜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满堂问使得课堂较为呆板,缺乏生气,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想让学生什么都学,可能什么都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启发思维。
另外,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提出问题时,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老师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说是让学生讨论讨论,但是两三分钟后,老师自己就按捺不住老习惯,总是以自己讲解代替学生思考。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的重心从自己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随意而答,教师也就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设置的效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得到落实。
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遵照语文学科学习规律,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学会提问, 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拿到提问这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3837.html上一篇:光与影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