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教学风格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不重视
由于广大教师工作繁忙或者对形成教学风格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因此,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教学风格。模式化、固定化、以应付了事的教学风格比比皆是,这样的教学风格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有可能会耽误自己以及学生的宝贵时间。
2.忽略“课下”教学
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教学风格也不应该仅仅表现在“课上”,教师的教育工作不应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来实现,同时,还要通过“课下”的环节来拓展,“课下”对于教育学生更具有重要性。因此,考查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在课上教得好,而要结合课上和课下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方法
1.教学风格需在“教书育人”中完善
(1)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更加人性化、更加亲民化;在教学备课时,把教材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新的串联和整合的同时,要确保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以“唯成绩论”为衡量学生的全部参考,要关切到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课上课下的“发问”,要学会站在教师以及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最妥善的解答;遇到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要及时捕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天赋。
(2)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新课导入、塑造以假论真的授课氛围、自主“研发”有趣的教学工具、特立独行的难点解答、独一无二的技术开发、明确有效的教学指导、一击即中的疑难解惑、在授课结束后埋入伏笔等。同时,要对授课环节过程中安排得不合宜、忘记突出的重点、不科学的解答设计等问题作出检讨,确保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补充完善。
2.教学风格的形成需有根有据
教学风格要有根有据。教学风格形成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我发展,实现优质、优秀、优美的教育。所以,在教学风格形成的时候不可采取“空想主义”,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根据的来源包括以下方面:
(1)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风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学生自身特点和特长。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己的教学水平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切的教学风格必须以学生是否有所提高并得到能力拓展为根本标准。
(3)多与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教师、知名教师大多拥有许多教学经验和育人心得。要多从那些拥有优秀能力的名师处获取经验,提高自己,同时,要不吝赐教给其他向自己学习的教师。
3.形成教学风格的其他形式
教学风格的形成还要注重通过其他形式来获取,往往身边一些细小的习惯就可以为自己的教学反思带来极大提高。
(1)注重积累。例如,要多在教案上进行旁注,多累计教学的细节,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对某个教学重点的拓展、某一处知识点的处理安排、对某一段落的解答提问、对某一道难题的变形设计等等,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坚持积累,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
(2)学会总结。总结就是在备课学习过程中进行总结,可以采取日记或者周记等形式,通过对一天或者一周的总结,自我评述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教学目的的进度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等,坚持进行总结,有利于教学反思的引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是多样的,是因人而异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可以是三言两语的及时批注,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论述,可以是对学生课上出现的学习问题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课下出现的生活上的问题的帮助和保护。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让广大教师更及时的、更好地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减少畏难情绪,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千篇一律的教学风格和在教书育人中出现偏颇的教学风格都是不恰当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风格需要在教书育人中完善,需要有根有据,也需要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专业性,又使广大教师桃李满天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