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参与民俗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与民俗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国学方面有重要作用。当然,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只对在语言教学中出现或紧密涉及的文化现象稍作解释,缺乏系统、全面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因而难以实现对一些至为关键的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和交流。“龙”这个文化形象在中国有着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龙”在对外交流中被英译为与其所指在价值判断上极不对称的“dragon”,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造成的障碍,有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如直接阐述法、文化对比分析法、语言实践法等等[1][2]。然而,我们还需要探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归纳、分析、对比中西方部分文学作品中的“龙”和“dragon”的差异,试从参与民俗活动的角度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龙”形象

   龙一直被国人视为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众多关于龙的含义的说法中,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类:一类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另一类认为它实际是不存在的,是所有蜿蜒生物的统称。如蛇、蟒、鲵、闪电、彩虹等条状物。“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形象生成和内涵不断演变的过程,但总的来看,在价值判断上,它被赋予的正面内涵多于中性和负面内涵。

   (一)光辉熠熠的龙形象

   1.“龙”象征良骑

   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上古时期的祭祀仪式中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或助手。《史记?韩非列传》中有:“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史记?平淮书》:“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这里的“龙”就相当于地上的马。“可以驿传信命,通达玄灵者,其惟龙乎!”(《太上皇?斋仪》)就直接点出了“龙”传信通灵的身份。

   2.“龙”象征才能卓著的人

   “龙”作为优秀的人才这类象征意义十分常见,在成语中就有“龙跃凤鸣”、“望子成龙”等,将成贤成才的希望寄予“龙”来表达。

   郭璞《游仙诗》:“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保龙见”意为潜伏的龙已经出现在田野里,预示具有中庸德行的圣明人物定会有作为。同样,王安石在《浪淘沙令》中也用此意:“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风虎云龙”旧时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3.“龙”象征国家以及险要、重要的地方

   “龙”作朝代、政治要地之意解出现在很多诗句中,如“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南朝》)此处“龙盘王气”指南宋;“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挽文山丞相》)“龙”这里指宋朝;“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后秋兴之十三》)“龙涎”暗指已被灭的明王朝。

   除以上指代朝代外,也有表示要地之意。如:“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行路难》);“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从军行》)“龙城”,此处借指敌方要地。

   4.“龙”是影响天气变化的“神”

   《论衡?感虚篇》有:“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龙听见雷声就腾起,一腾起云就来,云到龙就乘坐它升天。云雨感召龙,龙也就驾起云升天。在《周易》中也表现出龙影响云雨神通的观念,“云从龙,风从虎。”

   5.“龙”象征雄伟磅礴的气势、热闹的场景

   “龙”在象征浩大声势、热闹的场景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龙吟熊吼声震动山岩泉水,使深林战栗,高山惊悚;“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钟山如蟠龙乘西风而上,这里用“龙”,增强气势。

   6.“龙”象征飞黄腾达、登科中举

   “龙门”常常成为登科、进入官僚统治的门槛。如:“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和白乐天》)这里的“龙门”指声望卓著人的府第。《鹤冲天》中:“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用“龙头”指状元。这类用法的诗句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作为邪恶力量化身的龙

   “龙”也有象征孽障、邪恶、阻碍、恶势力的形象内涵。

   《汉书?五行志》:“刘向以为夏后季世,周之幽、厉,皆?R乱逆天,故有龙鼋之怪,近龙蛇孽也。”这是讲“幽王宠褒姒”的故事,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宠褒姒,即起于龙孽出现。到了汉代,龙降灾祸事就被称为“龙蛇之孽”。“谢榛在《耽诗二首》中更是直接将“龙”作为铲除的对象:“待兔堪嗟我,屠龙岂让人。”

   此外,“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中性意义呈现的时候,往往无类可循,因为此时它可以与任何事物发生关系。作为类别中的一种“蛟龙”的用法很常见,《劝学》中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同样用法还有“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离骚》)“燕歌易水怨,剑舞蛟龙腥。”(《琴曲歌辞?蔡氏王弄?秋思二首》)等。还有一类就是视“龙”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渡黄河》)“龙章虎皮,是何等物?”(《与王霖秀才书》)等。

   “龙”作其他意义或与其他字词组合成新意,如:“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夕出通波阁下观妓》)“龙”是指龙笙,一种乐器;“鱼龙爵马之玩,皆熏歇烬灭,光沉响绝。”(《芜城赋》)鱼龙,古代杂技名;“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龙钟”,涕泗流溢,意为沾湿;“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南歌子》)“龙纹玉掌梳”,图案作龙形如掌大小的玉梳。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笔者未能穷尽所有,参阅的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免偏颇。不过总体上看,“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褒义占主要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与历代以来皇族对其的专用不无关系。“龙”是皇权贵族的专属,在皇层阶级中,龙袍、龙椅、龙纹等等都不是为了崇龙,而是御龙。对下层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威慑、震慑作用。愈是这样,愈是加强了普通民众对龙的热衷。以至于很多与“龙”无关的东西也被加上“龙”的字眼。但是,“龙”在个别情况下有其负面意义,象征着邪恶、霸道、恶人、邪恶势力等。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dragon”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巨型怪兽,牙齿尖锐,身披鳞甲,长爪长尾,靠巨翼飞行,战斗力和破坏力极强,异常凶猛易怒,是邪恶、暴力、恶势力的象征,这可以在《圣经》和许多神话故事中得到印证。显然,西方中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形象是有出入的。另外,暴戾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像龙在中国一样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

   (一)狰狞邪恶的dragon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dragon大多是残暴、嫉妒、邪恶、诡诈的。

   《圣经?启示录》中提到:Then the dragon stood before the woman who was about to give birth,so that he might devour her child as soon as it was born.(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止呕胡,要吞吃她的孩子。);Michael and his angels fought against the dragon,and the dragon and his angels fought back.(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But the dragon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prevail,so there was no longer any place left in heaven for him and his angels.(但是龙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它们的地方了。);So that huge dragon-the ancient serpent, the one called the devil and Satan,who deceives the whole world- was thrown down to the earth,and his angels along with him.(巨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也就是撒旦,它迷惑天下。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同它一起被摔下去。);Now when the dragon realized that he had been thrown down to the earth,he pursued the woman who had given birth to the male child.(龙见自己被摔在地上,就逼迫那位刚生完男孩的妇人。);So the dragon become enraged at the woman and went away to make war on the rest of her children.(龙向妇人发怒,转向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在《圣经》中,“龙”是邪恶、堕落、丑恶、诡诈的象征,是撒旦的化身。

   “龙”凶恶残暴,总是与人们为敌。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约翰王》中,庶人这样说:“圣乔治啊,你自从打死了那条恶龙以后,就一直骑在马背上,悬挂在酒店主妇门前,现在快教给我们一些剑法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听到她表哥被罗密欧杀死时,她伤心地说:“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般的心!哪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清雅的洞府里?”显然,“龙”在这里成为了残暴、邪恶的代名词。

   (二)dragon的正面形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dragon的正面意义是孕育在其负面意义基础上的。

   古希腊神话中的dragon常常是凶恶的动物和守护者。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绩中,第十一件“盗取金苹果”,忠心耿耿守护金苹果的就是巨龙拉冬。拉冬还有一个兄弟,在另一个希腊故事中它守护宝物金羊毛。这里“龙”的形象不是完美的,其褒义意义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褒义,而是作品在已有价值理念即dragon是庞大的阻碍的框架下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的品质。

   《骑士降龙记》[3]中的dragon本身热爱诗歌创作,渴望得到欣赏而且很有品味。但却被诬陷而成为人们眼中的“恶龙”。

   由于笔者参阅资料有限以及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非主导地位,我们选择主要从《圣经》及神话故事中探求dragon的身影。西方《圣经》及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有着极大影响力,dragon的意象内涵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象征着凶恶的守护者,它暴虐、凶狠、与人们为敌,偶尔会担任忠诚的守护者。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西“龙”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中西文学作品中的“龙”形象进行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龙”在中西方文化中呈现的较大差异性。针对这种形象差异性可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笔者试求在传统教学方法外通过引领学生进入民俗活动中切实体验国龙的文化:

   民俗(Folklore)――即民众的知识。[4]由于民俗范围的广泛性、复杂性及民俗研究者们对民俗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和世界各地区民俗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等方面原因导致对于民俗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民俗学家中至今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意见。既然这样,我们要想简单涉猎民俗,不妨列举民俗的各种形式,这也是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向初学者介绍的一种最为合适的了解民俗的方法。著名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女士在“什么是民俗”中指出了Folklore这个词的广阔内涵并进行了简单列举。综合他们的意见,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民俗包括: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化阶级中的传统习俗、歌谣、俗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歌曲、歌谣、谚语、谜语、儿歌、辱骂、反驳、嬉笑谩骂、戏谑逗弄、祝酒、绕口令、问候、送别用语等,有关生物与无生物自然界,人类性质和人所创造的事物,精灵世界和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有关巫术、咒语、灵物、护符、命运、预兆、疾病和死亡等方面的古老而野蛮的信仰。也包括诸如婚姻的继承、童年和成年生活以及节日、战争、狩猎、捕鱼、饲养牲畜等方面的习俗、礼仪和一些民间信仰(或迷信)、民间医药、民间器乐(如钢琴曲)、民歌(如催眠曲、民谣)、民间方言、民间比喻(如瞎得像蝙蝠)、名称(如绰号和地名)、民间诗歌(如从口传史诗到签名册上的诗句、墓志铭、厕所文学、五行打油诗、跳绳歌、弄儿歌、数数歌),还包括游戏、姿势、符号、祷文(如饭前饭后的感恩祈祷)、恶作剧、民间词源、食谱、被子与刺绣的花样;房屋、谷仓、篱笆的样式,小贩的街头叫卖等。总之,民俗是建立在一个文化群体所创造的全部传统之上,被整个群体或单独的个人所表现,它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前景,以至于反映其文化和社会认同: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法口头传承其社会标准和价值。    在中国,“龙”作为图腾也好,当做信仰也罢,一直对中华文明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它的尊崇、迷恋情结在民俗活动中可见一斑。中国民间风俗大部分沿袭了数百至上千年,尽管历史变迁,但是这些风俗的形式和内容并无太大改变。引导学生参与中国民俗活动,必然会使教学活动增趣不少,这种亲身参与、学乐结合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外国学生接受。下面简单列举一些有关“龙”的中国风俗:

   1.正月初五吃龙须面

   农谚:正月初五龙睁眼,家家户户把面擀。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这一天过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当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红河哈尼族和基诺族都有类似的祭龙活动。

   2.正月十五蒸龙

   农谚: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这中风俗在沂南地区最为显著。沂南每逢正月十五都要用白面或杂面捏面灯和面龙,放到锅里蒸熟。蒸熟的面龙放进粮囤子里,据说能保得这一年米满囤,粮满仓。

   3.正月十五挂龙灯

   农谚:龙灯门前挂,神鬼都不怕。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挂龙灯,驱鬼辟邪、光耀门庭。这种习俗在河北一带还都有保存。有些地区则是舞龙灯。

   4.祭龙潭节

   这是云南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在正月和二月之间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即灵泉,多在深山老林或山涧峡谷中。届时,全家前往“龙潭”,在附近歇三日。他们用木棍或木板搭起高台,称为“龙塔”,即龙宫。将祭品摆在龙塔上,请巫师登坛念经,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二月初一“春龙节”

   这在旧时盛行于山东惠民一带,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又名“引钱龙”。

   6.二月二龙抬头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在广大北方地区,二月初二这天才开始一年中的第一次理发,取龙抬头吉祥之意。贵州侗族在二月二这天要接龙,全寨人杀一头牛,每户分一块牛肉,称为“吃龙肉”。

   7.五月五“赛龙舟”

   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划船比赛,采集各种各样的草药。因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哀怜他的死,便划船去救他。赛船用轻快便利的那种,人们称它为飞凫。比赛双方一边自称为“水上兵车”,另一边称为“水上骏马”。[5]

   8.六月六“晒龙袍”

   六月六“晒龙袍”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他们把衣服拿出来晒,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霉渍和鼠啮。若是遇到阴雨天,则认为主秋季水灾。

   另外,在云南贡山地区的独龙族,根据物候变化将一年分为十二个节令,称为“龙”,据此安排农事和其它生产活动。[6]这十二个节令分别是:

   (1)得则卡龙。意为人无活可做,山上有雪,男子打猎,女子织布;

   (2)阿蒙龙。意为草开始生芽,山上有雪,开始种小麦、小米、青稞;

   (3)阿暴龙。意为草地上有草,砍火山地,种洋芋;

   (4)奢九龙。意为有些鸟开始叫了,砍火山地,种南瓜等;

   (5)昌木蒋龙。意为什么鸟都叫了,栽秧,种包谷等;

   (6)阿累龙。意为竹笋出了,栽秧、薅草、挖贝母、捕鱼等;

   (7)布安龙。意为麦子可以吃了,竹笋光了,挖贝母、薅草、捕鱼结束;

   (8)阿送龙。意为山上松叶开始黄了,种芥子,吃青包谷、瓜类、收小米;

   (9)阿长母龙。意为山上下霜,树叶黄了,收包谷,砍草;

   (10)曹罗龙。意为稗子、包谷收了,山上有雪,收包谷、搭包谷架;

   (11)总木加龙。意为各种粮食收完了,山上有雪,收鸡脚稗;

   (12)力奇龙。意为江水清且小,江边有雪,打柴、狩猎。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龙”和“dragon”的形象及文化差异应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得到重视,合理、妥善地将中西文化思维特点、表达方式的异同结合起来,引导留学生或外国学生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的民俗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学习效果和文化感悟能力,使其在准确认识“龙”蕴涵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含义的同时对中西文化差异情况作简单了解。更广泛地说,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方法探索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让更多鲜为人知的优秀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在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实现自身的大繁荣、大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395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