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历次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变化及趋势
自1987年9月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翻译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直到1996年1月之前,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未出过翻译题型。当时的翻译教学只是英语专业的专利,非英语专业对此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是根本不纳入教学要求。因此,在四级考试里没有体现它的重要性。
1996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首次出现英译汉的翻译题型,具体说来,就是从阅读理解部分的四篇文章中划出五个句子,要求学生在15分钟里把它们译成汉语。此后,英译汉作为备选题型,与传统的完形填空及简短回答题交替使用。但在710分制出现之前,即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之间的23次四级考试中,此三种题型,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仅出现3次(分别是1996年1月,1996年6月和2000年6月),可见翻译教学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2006年6月24日开始的710分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把翻译作为必考题型,自那时起,翻译题终于在重要的四六级考试中有了“一席之地”。该题型由原来的“英译汉”,变成了现在的“汉译英”,共5个句子,一句一题,句长为15~30词。句中一部分已用英文给出,要求考生根据全句意思,将汉语部分译成英语,约3到8个单词。考试时间5分钟,占卷面总分的5%。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按英语习惯表达思想的能力。
自2013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四级考试又发生重大变革。此次的重点是取消能让学生投机取巧的完形填空题型,更能反映学生语言功力的汉译英新题型(段落翻译)首次隆重登场,之前的五个单句翻译被调整为140~160个汉字的汉译英段落翻译。翻译部分的分值从5%提升到15%,考试时间也从过去的5分钟增加到30分钟,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在已经考过的试卷中,出现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话题,如茶、中餐、中国结、丝绸之路、中秋节、中国园林等,给四六级考试刮来了一股浓浓的“中国风”。
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三次重要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部分题型从无到有、从易到难,在整套试卷中所占的时间和分数比重逐渐增大,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改革是大学英语四级测试重点由应试能力向交际应用能力的转变,是对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查。这就充分说明,英汉翻译能力也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同样,改革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翻译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精读部分一直被看做是重中之重,翻译教学所占比例可谓微乎其微。教师们片面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或者注重对于课文结构的分析,而轻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特别避免进行课文翻译,生怕被扣上沿袭过时的“翻译教学法”的帽子。学生认为只要懂英语就能做好翻译,不把翻译当做一个专门的训练环节,没有对翻译给予充分的重视。即使是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翻译部分充其量就是做些汉译英的句子练习,目的是考查课文中出现过的语言点。
经过前面对四级翻译新题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已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必须落实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鉴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改变旧有的认知,从思想上重视翻译教学。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翻译理论,还要讲解必要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建立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纠正个别学生所谓的“翻译即语言互换而已”的错误看法,帮助学生认清翻译是在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加以实践才能翻译得得心应手。
在翻译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翻译绝对不是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的简单对应,要做好翻译,一定要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与习惯。比如,首先要注意汉译英的词类转换,尤其注意将汉语的分句集结成意义复杂的英语长句,使之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因为汉语的组合在形式上没有特定的要求,不依靠语法形态标志连接语言成分,不具有时态、语态、性、数、格等词形变化,只是讲究逻辑意义的通顺。英语逻辑性强,且语法要求严谨,如主语。就语法结构而言,英语的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它处于句子的主位(theme),与全句具有“全面密切的关系”且不可或缺,与谓语构成SV搭配,共同构成句法构架的核心,而且主语必须是名词、名词词组或者名词性从句,绝非汉语般随性、自由、模糊,甚至可有可无。如,汉语“热的我满头大汗。”无主语可完全独立成句,而英语译本则必须有主语:“I’m all in sweat.”如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在英汉对比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其次,要注意汉译英中的增词。增词,缘于汉语句子的不完整,形散神不散。如,“爬得高,摔得重。”,英语的句子需形神兼备,缺失的部分必须补充完整,故译文应为:“He who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
(二)加强文化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一种双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对西方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又包括用英语恰当地表达和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最新翻译新题型的改革恰好反映了对《要求》的贯彻实行。“半句翻译”改为“段落翻译”,考查重点由过去的简单语法、词语的考查变为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话题涉及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考生能用正确的英语语言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和传播到国外,这对考生语言输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过分强调其工具性,以致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即他们没有意识和能力有效地运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材制定、教学内容、课程考试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西方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导致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生态体系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学生虽然掌握了词汇语法知识,一旦涉及中国文化的翻译,他们便束手无策。四级翻译新题型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记忆单词短语以外,还要对汉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同时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总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的改变是四六级考试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推动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强动力。各高校教师应借此东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文化素质层面的知识。翻译新题型的改革显示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方向,即向语言输出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转型,以此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