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把握文题――为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题好一半文,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要。抓住文题提问题,如一年级教材中《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的题目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解读文本有关的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会向谁借尾巴呢?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再如二年级教材中《我为你骄傲》一文,根据这个课题,可以找到这些问题:“我”和“你”分别是谁?“我”为什么会为“你”骄傲?
对于文题的解读,是接触文本的第一步,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文题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阅读质量。在抓住解读文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阅读的回应,即在通过阅读解决文题所阐发出来的问题时,必须在阅读结束后再回到文题上来,看一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问题是不是文本的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
二、抓住文眼――为阅读教学把握本质
“文眼”指的是文章的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眼乃神光所聚”,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也有人称它为“点睛之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内涵。
例如:《花潮》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李广田的散文,作者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联想到的,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气氛。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笔优美,适合学生反复诵读。但单调的诵读,往往显得枯燥。于是,我抓住题目中的“潮”即全文的“文眼”,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文中描写了花的什么如“潮”?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后,总结有:“花多如潮”、“花动如潮”、“花声如潮”、“花盛如潮”。感受了“花潮”后,我又诱导:课文除了写“花如潮”之外,还有什么如“潮”呢?在进一步感悟的基础上,学生轻松地悟出人们喜悦的心情如潮水一般在心头翻滚呢?所以说,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钥匙。深入品读文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有深度、有广度、有创见、立体式地解读文本。
三、了解背景――为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一些文本的创作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结合文本的背景材料解读这类文本,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底蕴。文本中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困挠的细节,如果把它们放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去透视,就会一目了然,得到正确解释。一个读者如果没有文化的宽广视野,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层现象,就无法触到文本深层的脉博与灵魂。与之相反,解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使我们发现事物内部清晰的秩序和潜在的价值。例如:在学习《西门豹》这一课时,学生对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百姓大多“迷信”神灵的历史背景不大了解,所以认为西门豹这样做是多此一举,还不如利用大官员的身份把那“巫婆”和“管绅”惩办了,来得痛快!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聪明才智。
四、关注插图――为阅读教学凸现重点
文本插图色彩鲜明、寓意明确。它在文本中起着突出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文本插图,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二年级课文《充气雨衣》,出示了两幅插图,1、小林穿着普通雨衣,走在大街上,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淋湿了裤子,瑟瑟发抖。2、小林穿上充气雨衣高兴地旋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话,就可以理清课文的大致内容。若,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主人公的两种不同心情。从而为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开辟了一条捷径。
教师对文本信息的捕捉,其实就是在利用已有参考资料和自己的文化积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同时也是在构思阅读教学的合理设计,即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更好地教给学生们。当我们语文教师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最好的体认。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要终身学习,身体力行,才能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内涵,为阅读教学找寻突破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087.html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