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学生“灵魂导师”的语文老师,也像是“祥林嫂”附体般处处找人诉苦,口上无奈,心头无力。“今天上课,又有几个人睡觉,这些人是睡神投胎吗?”、“这什么字啊?鬼画符啊?写给谁看的啊?”、“让他们背,他们不背;让他们抄都不抄,这帮孩子没救了!”、“跟他们说了,作文至少写500字,就半面纸也好意思交上来的!”
在这种“怨景”下,我不禁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互怨”的恶性循环呢?究竟用什么方法能够走出这种“怨怨循环”呢?
一、透过“怨景”析原因
从我的角度看来,我认为这“怨景”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三:
第一、教育制度影响下,语文课程设置机械化。
现今,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对语文课的要求变得更具体化,机械化,而忽略了语文其本身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现在的语文课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要掌握哪些字词、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对于文本结构的分析能力等,从一篇文章中,重点在于你学到了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你感受或领悟到了什么?而那些机械内容的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对于学生是一种无意义教学。再加上教学评价手段,不管是默写、背诵或是考试,都是考死知识多于活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少探索和让他们展现的平台。
第二、课程大纲要求下,教学流程局限化。
语文教师在接触到课本时候,教学内容就被局限了;再拿到课本对应的教参,教学目标也被局限了;然后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和环境里授课,时间和空间又再一次被局限;等到学习评价时,方法是笔试,都有统一的试卷和标准,因此,考核方法又被局限了。
第三、多方局限下,语文教师无能化。
在那么多的局限下,教师无法用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人文熏陶,而只是被考纲和教参给牵着鼻子走,这势必较难引起学生课堂共鸣,而缺乏共鸣互动的课堂变得怨气重重,睡意沉沉,使得教师更缺乏职业成就感,不仅自由的双翼被束缚住了,连心也变得不再渴望翱翔于蓝天上。
但其实,要改变课堂上学生怨气重重、教师怨声连连的现状,只需要教师以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课本,解读大纲,了解知识观,领悟知识观,真正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
二、了解知识观和知识观的分类
所谓知识观就是指个人对知识的看法。一般,我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意义性知识。
所谓事实性知识是指由事实所构成的知识系统,亦称学科知识。掌握事实性知识的一般步骤是理解――记忆――再现――判断,它以记忆为目的,以反复为手段,以是否记忆为考验,属于接受学习,学生是“记中学”。
而方法性知识是指由方法所构成的知识系统,包括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掌握方法性知识的一般步骤是操作――总结――运用――解释――推理――拓展。它以会做会用,能自己探索为目的,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综合、归纳、提炼、概括、推理等活动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学生是“做中学”。
而价值性知识指有关学科意义、学习意义的知识。掌握价值型知识的一般步骤是体验――反思――取舍――定向――创造――信仰。它是知识的最高形态,对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人的知识体系中最稳定的部分,它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目标,学生是“悟中学”。
在经过长期的研究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不同知识观为主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后果。
在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记中学虽然在短期内依靠反复记忆和测试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相当一定量的学科知识,达到很高的学习效果,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记忆的流逝,它体现的学习效果开始逐步降低,并且,这种以“死记硬背“方式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的长期自主发展并无效果,甚至还会因为这种完全被动的学习模式而导致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产生危害。这正如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名言:“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feres with my learning is my education.”(妨碍我学习的唯一障碍就是我的教育)而句中所提到的“education”正是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育。
而在以传授方法性知识和价值型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做中学和悟中学也许因为其隐形的价值,而在一定时间里看不到什么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它的意义对于学生会越来越大,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的效果会越来越突显,并终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如爱因斯坦的另一句名言:“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o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而句中所提的教育正是以传授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为主的教育。
因此,要使语文课堂恢复生机,改变怨气重重的现状,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势必需要把语文教学的知识观从重视事实性知识转变为重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以下,就是我在课堂实践中以“课堂小演”的形式所做的尝试。 三、变革知识观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尝试
(一)内容:用真实的演讲来掌握演讲稿的写作和演讲的方法,用学生真实的思想之间的碰撞去激发他们心灵之间最绚烂的火花。
(二)尝试班级:11091、11093、12051。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5页)
(三)计划步骤:
1.时间: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每节课的前15分钟,安排两位学生进行演讲。
2.地点:教室的讲台前。
3.抽签准备: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抽签号,根据抽签的顺序,以每次两人的进度上台演讲。
4. 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格式和内容上的要求,给学生20个话题进行自由选择,根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如有自己想写的话题也可以)。
5.辅导学生对演讲稿进行简单修改,使其符合演讲稿的基本要求。
6.播放一些《超级演说家》的经典比赛视频和名人演讲的视频给学生,通过启发、模仿、比较和体会,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时的体势要求和声音掌控技巧。
7.提出评分标准。主要由演讲内容和讲演风貌两部分组成。
8.课前小演开始。
每位选手上台只能带演讲提纲,必须讲满3分钟才能下台。每位同学演讲完后,由学生进行点评,而演讲的评分根据评分标准在大众的呼声中得出。
(四)演讲小结:
1.根据班级人数的不同,11091和11093通过15次课前小演完成了演讲,而12051通过26的课前小演完成了此次任务。
2. 在演讲选题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大部分同学还是根据20个选题,从不同角度讲出了自己对时间、对孝顺、对公德心、对腐败、对尊严、对公平等看法,但也有独辟蹊径,另外选题,提出自己真实想法的选题:有批判手机上瘾族的“屏奴“;有谈论人生追求不能复刻的“独我”;有针砭教育牢笼的“放飞”等,这些选题都绝妙发挥不仅赢得了下面观众的阵阵喝彩,也把台上的演讲者的思想传达给了台下的人,让台下的人更走进了台上人的内心世界。
3.演讲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在这三个班的课前小演中,有因为讲得精彩而博得阵阵掌声的时刻;有因为讲者真情投入而导致台下听得动情落泪的时刻;有因为针砭时弊,激情高昂而锤击讲台,令台下惊心动魄的时刻,当然也有因为声音较轻,或者内容准备不充分而引起台下百无聊赖的时刻,有好有坏,有优有劣,在对比中,竞争心油然而生,每个人都打开自我,释放自我,展现自我,甚至有些学生还被台下的学生鼓励去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比赛呢。
(五)尝试小结:
总结这次课前小讲,我们可以看到当变革后的知识观把重点放在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之后,收取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变革前,也许我们的教学重点只是放在演讲稿的写作上,注重演讲稿的格式,内容的充实度上,但在变革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写演讲稿,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演讲稿要这样写,写出来的演讲稿是怎样用来演讲的,演讲的标准是怎样的,然后去尝试,去实践。
从方法性知识角度看,学生学会了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和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于演讲也更为了解了,这是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评中学。
从价值性知识角度看,每一位学生的演讲背后都蕴藏着他本身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每一次演讲中,演讲者的思想都在不断地和台下的人进行激烈碰撞,有鼓掌认可,有矛盾争辩,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他们交换着他们的思想,一个世界和其他几十个人的世界在不断的交流中进行共鸣、反思、沉淀,不仅是演讲者的世界,给所有用心聆听,积极互动的听者的世界也必然带来或大或小的激荡,产生或大或小的火花,一起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213.html上一篇:古代蒙学作文教学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