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以下简称《测量》)[1]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有关精神,结合当地企业实际需求及课程改革成果编写的,是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2]我校与其它中职学校一样都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增设这一课目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对这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如《机械制图》等传统课目这么广泛深入,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结合三年来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存在问题
《测量》这本教材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排,共有七个教学项目,我们结合本地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五个项目进行教学,通过三年的教学,发现在使用现有教材时具有以下问题。
1.1 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由于其中很多内容在较早之前的高校教学中也没有涉及,所以不要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就是授课老师在备课时也会产生很多困惑。如教材中的公差带图、直方图、控制图,尤其是后面两个,内容非常抽象,缺少直观生动的立体图示,使教师在讲解时口不传心、词不达意,而学生理解起来如坠云里雾里。
1.2 概念繁杂,容易出错
这门课程有许多概念需要记忆,但不少概念相互之间似是而非,非常容易混淆,比如项目一中的几何参数是:尺寸参数、形状参数、位置参数和表面粗糙度参数,而技术测量对象是:长度、角度、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两者包含的内容相近又不尽相同。还有测量种类中的相对测量和间接测量,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
1.3 缺乏教具,不够直观
由于这是本教材首次投放使用,基本没有相关的教学仪器和配套的教学设备,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台上费力地讲解,而学生还是听得一头雾水。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另外可能是编写这本教材确实比较仓促且有多个编写者的关系,导致书内出现一些错误,或者前后章节内容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2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取了相对有效的应对策略。
2.1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人总是会对陌生的东西感到不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如在提出项目一的任务之后,可以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钢直尺、游标卡尺和千分尺,先将项目二中的“长度测量”这一章节内容提上来讲授,让学生从手头拥有的较为熟悉的测量工具入门,对测量这一课目作逐步深入的了解。教师以这一方式慢慢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2 由此及彼,旁征博引
在讲项目六“零件的质量控制”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自然科学》中学习过的电子云:某个点附近的密度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则表明电子出现的机会少。而直方图主要表示同一批零件在不同的数据组别中出现的概率,就像是正常的电子活动轨迹总是出现在原子核附近较多这一规律一样。由熟悉的内容带动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一方式比较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3 化虚为实,具化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安排课堂测量演示,有条件的话,不妨申请建立课程实验室,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对保证产品质量的尺寸公差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对于几何公差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么多机器相似又不尽相同的测量方法和步骤,没有亲身体验过,只给他们一个感性认识就想让他们对此有所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结合学校现有设备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尽可能地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抽象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课改建议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螺纹的测量”这一项目,学生普遍反映容易掌握,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但“质量控制”这一项目就有不少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了,究其原由,主要是这一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目内容联系较少且实践中很少接触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测量》这一课目的教学困境,光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源头上即课程改革入手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下面从《测量》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目课程改革的一些粗浅看法。
3.1 理实一体,增设实训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就有必要在在实训课中增加更加全面的测量内容。笔者了解到,在大部分的实训课训练中,我们中职学生普遍能对所加工的零件进行“尺寸公差测量”,却很少有学生会对零件进行“几何公差测量”,对此很多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不要说进行“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和统计”这一教学环节。然而学习我们这一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生产实践,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是与我们的认知规律相背离的。当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时,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安插实习训练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未雨绸缪,早在高一高二“实习周”训练中适当加入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之类的测量内容。如果早些安排我们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无论是对分流实习还是参加高职考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相当有益的事情。
3.2 纵横比较,做好归纳整合
整合教学内容,在相似中寻找差异,并及时做好归纳。形位公差的检测项目中有好几个类似的项目,比如利用打表法测量圆度、圆柱度、同轴度、径向圆跳动这些项目,无论是测量器具、测量步骤和数据处理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学生非常容易混淆。[4]要把这些内容逐一搞清,必须要进行分类归纳,比如先比较公差带图的差别,圆度和圆柱度是没有基准的,属于形状公差,而同轴度和径向圆跳动都是有基准的,属于位置公差。再通过公差项目的检测报告单来比较数据处理的区别:如圆度、圆柱度和同轴度都是Δi=(Δimax-Δimin)/2,而只有径向圆跳动的数值为Δi=Δimax-Δimin,两者从数据处理上来看差了2倍。再比如,圆度、同轴度和径向圆跳动都是先计算出每个截面的Δ值,再找出几个Δ值中最大的一个作为公差数值,而只有圆柱度是找出所有被测截面中所测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两者的差值直接作为所测得的公差值。下面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表1)。
以图表的形式将几个项目的异同呈现出来,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学生混淆概念的可能性。诸如此类,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尝试着想学生之所想,将内容进行纵横比较,帮助他们做好归纳整合,这样的做法恐怕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学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