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研究表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人智力的发展,在个人原有的实践经验之上,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能补充自身经验不足,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能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使学生个体和群体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然而,音乐基础相对薄弱是现今中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我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手机里有上百首流行歌曲,在宿舍、校道上也随口哼唱流行歌曲,但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们却又表现得如此的缺乏自信、不敢展示,对于老师的提问或实践活动不知所措。这是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表现,首先,他们没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不懂五线谱甚至简谱,不懂节拍与节奏,不了解中国民歌与戏曲,不能很好的区分中国乐器与西洋乐器等等;其次,学生过去接触音乐较少,对音乐的认识相对单一,普遍爱好现代的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民歌、戏曲,外国古典音乐缺乏兴趣,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早已进入梦乡了,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无论哪一方面的音乐知识,巧妙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都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阵地,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内涵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音乐欣赏课程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个人修养,活跃与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投入工作。
1.1 音乐欣赏课程是学校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中国民歌、戏曲的学习中,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民族乐器的学习中,在许多爱国、励志型流行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学生都能直观的、主动的受到审美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感染,从而完善精神人格,提升道德修养。
1.2 音乐欣赏课程能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
中职学生都有思维敏锐、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奋、易困惑等特点。他们爱唱、爱跳、爱表现,非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张扬、宣泄和倾诉。音乐教育、音乐课堂上的艺术表演以及音乐社团活动等都能让学生尽情宣泄、尽情释放、尽情地彰显个人魅力,使他们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得到最大的满足,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2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面临的困难
2.1 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现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为多,从小到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跟别人合作,做事更不习惯考虑别人的感受。我的做法是用习惯改变观念,上课内容都以小组为单位作答取得分数,组织小组排练、演出、制作大作业等各种方式,让学生习惯小组的概念,把“合作”变成习惯。
2.2 “放羊式”合作学习
在一些探究型课堂中,教师盲目地把学习任务安排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同学们各行其道,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探究或讨论,甚至谈论无关话题。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学,必然未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未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会制定好讨论时间、内容和相应规则,并参与到学生小组当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
2.3 个别代表全体
学生虽然坐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好学生参与多、表现多,其他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组内沟通与交流欠平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长期下去更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或消极的心理,学生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的策略,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位同学各尽所职完成自己的小任务。
3 “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施策略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关系。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没有开展合作的习惯,灌输式教学中,独立思考学习早已根深蒂固。建立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选举一位责任心、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让学生共同完成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相互配合的好处,同时体会到集体的强大力量,感受合作的快乐。在我的音乐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演唱、表演,就是建立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团结的途径,在潜意识中生成了合作意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责任心和荣誉感。
3.2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人人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条件,参与了才能了解音乐,参与了才能感受音乐,没有学生的参与,老师讲得再好,音乐素质再高,也是徒劳无功,学生听不进去,理解不了,到最后还是糊里糊涂。鉴于现在中职学生的音乐状况,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可以说是学生最没有兴趣、老师教起来最头疼的环节之一,如何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中职音乐老师都深思的课题,所以我的课要让学生感兴趣、想参与,每个人都动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能巧妙的用于这一章节,在国粹《京剧》的教学上,我把主要学习内容划分为京剧的历史、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名人五个部分,各小组以抽签的形式获得课前预习内容,利用一周的时间全组合作寻找答案,在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并分享寻找答案中遇到的困难。这样一来,学生都纷纷在书本上、网络上寻找答案,组长负责规整资料,最后共同选出组内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大家各施所长,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得到相应的分数,最后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与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介绍京剧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时,我组织了京剧模仿秀,各小组派出模仿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别模仿生、蛋两角的唱腔、模仿京剧念白、模仿京剧不同人物的动作等,学生们纷纷举手参与,为自己小组争取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并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4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分析
4.1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音乐课程目标提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音乐课程目标、也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活动、参与评价。
在《生活中的打击乐》教学时,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中国先锋派音乐代表人谭盾先生的“有机音乐”―― 水乐、纸乐和陶乐,学生欣赏到以水创作的美妙音乐和纸张发出的不同音响与节奏,不禁感叹着音乐的神奇。通过小组讨论、现场实践,学生创作了自己的“生活”音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源于生活,我播放英国打击乐组合STOMP(俗称“破铜烂铁”)的视频,演奏家们悬挂着站在铁架上,用木棒或铁棒敲打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合奏出富于动感、新颖的节奏,学生再一次进行音乐创作,用上“纸乐”的节奏,换掉手上的“乐器”,拿起身边的物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奏演示,书本、尺子、塑料瓶、扫把等这些大家日常不起眼的生活用品都被运用上了,在小组长的指挥下,一拍一拍的把节奏打出来,开始有些小组配合不好,手上“乐器”难以统一步调,但经过学生们的沟通和磨合,终于有板有眼的学视频中的音乐家们打起节奏来,轻松、愉快地体会到音乐的无处不在。这样知识学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了,竞争意识有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我认为这远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打一遍节奏学生模仿练习要更加有效。
4.2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们音乐基础较为薄弱,音乐接触面相对较窄,因此他们在音乐课堂上的目标并不是深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古典乐曲的鉴赏与分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组织、协调能力更是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小组合作学习能较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
在《中国民歌》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以往的听、讲、排练歌曲的教学模式过于沉闷,往往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不大,听了难以产生共鸣;其次,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生精神疲劳,上课走神;最后,全班合唱排练更使评价模糊不清,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老师将中国著名的民歌按地域划分,每个小组以抽签的形式提前一周获得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通过书刊、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料,组长汇总后与成员一同制作“中国好音乐好风光”手抄报,上课时,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该地区的民歌及其特点,分享海报制作心得,最后全组上台演唱民歌,这时,有的同学手举海报,有的同学敲打节奏,有的同学大声演唱,各自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通过分工协调、组织排练获得了成功,同时也共同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最后,根据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开展小组互评,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它培养了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优化了音乐课堂的教学组织,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爱生活、爱音乐、爱参与、爱合作,体会音乐课堂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566.html下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