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44―02
1前言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文化区域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口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行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口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除了翻译硕士研究生和翻译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口译人才外,各院校外语本科专业对口译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从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以来,越来越多的院校在本科外语专业中开设了口译课。但由于本科口译教学起步较晚,其只是作为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加上课时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口译教师缺乏专业培训,不能因材施教,以致本科口译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翻译培养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有必要对大学本科口译课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定位,根据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结合口译的社会需求和本科学生的语言学习现状,对大学本科口译课进行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口译技能训练自然规律的比较现实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2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
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主要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的目的。口译具有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口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发言者和听者,同时又要像一个讲话者一样去完成口译工作。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技巧,充分利用讲话人已提供的信息,诸如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各种非语言信息,不断对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做出判断。因而,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需译员一心多用,这一过程是以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包括对译入译出语及其言外知识的理解和重构,以及跨文化和语篇的分析。蔡小红教授在“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一文中对口译的过程作出如下结论:口译不是从原语到译语的译码,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的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的转换。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决定了口译教学不同于笔译教学,口译教学必须遵循这些特点。
3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目标
2004年,鲍川运教授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一文中指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同时,2009年刘和平教授在“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文中指出“本科翻译教学应以翻译思维训练为主,以文本题材为辅、以技能训练和语言提高为双重教学目标、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为指导、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本科口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和翻译硕士培训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这些都为本科口译教学指明了方向。
由于大学本科口译课一般是在外语专业高年级开设,虽经过两、三年的外语专业学习,但大多数学生语言能力仍然不太扎实,主题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结合前述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本科口译课应定位为口译入门课,其进行的口译培训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口译培训,而仅能称其为职业口译入门培训。本科口译课教学基本上还是语言与口译教学相结合,本阶段要完成口译职业技能入门培训和语言提高双重教学任务。因此,本科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知口译职业内涵、熟悉口译流程,利用学生已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双语智机能转换的技能,为学生服务社会和继续接受职业化口译训练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口译市场需求的层次性,所培养目标也应是具有层次性,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本科口译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交替传译的基本能力,应着眼于会议口译以外的其他类别,重点培养大量从事日常翻译工作的人才,诸如从事生活、陪同口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通过本科外语专业口译课教学培养初级联络型口译人才,这不但可以帮助解决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可满足市场基础层次的口译需求,缓解当前社会低层次口译人才短缺的现象。
4本科口译课教学原则
结合口译的特点和认知过程,以及本科口译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本科口译课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4.1技能性原则
大学本科口译课程作为口译的专业入门课,是学生学习认知口译过程的开始,是口译技能培养的开端,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口译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口译与笔译不同,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因此本科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专题材料的训练为次。教师向学生讲授口译的基本理论、口译的策略和技巧,如:意义听辨、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语言转换、公共演说技巧、发声、跟读、复述、综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跨文化交际、如何分散注意力做到一心多用、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及应急策略等。同时让学生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口译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口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语言理解模式,即偏重于语言表层结构的固定的语法理解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突破语言表层结构、抓住深层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从意义结构上着手去断句、理解、翻译,打破语法思维习惯,建立意义思维的习惯。以技能为主线开展口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技能选择话题范围、材料难度和任务场景。 4.2实践性原则
“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口译训练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向程序性、自动化阶段转换的过程。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口译技能的获取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和技巧达到自动化和程序化的程度,对译员的注意力的需求自然下降,译员便可腾出更多的精力,处理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程序。而实现自动化和程序化则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本科学生与翻译硕士不同,口译课只是众多外语课中的一门课,功课压力较大,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因此课堂学习便成为重要的练习机会。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以实践为主。口译课有理论的成分,但更要要的是实践部分”。以上各位专家的观点都强调了口译实践的重要性。口译作为一种应用性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才能达到逻辑严密、脱口而出的效果。口译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传授口译技巧,更应该给学生创造、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译演练,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增强口译技能意识,掌握口译技能。
5对口译教师的建议
口译课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翻译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外,教师还应该深刻了解口译的特点和认知模式,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口译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1教学材料的选择
口译材料的选用应为教学目的服务,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兼顾各类口译题材的训练。选材时应注意口译材料内容应是一般性的,考虑到这一教学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材料不应过于专业化和技术化,以至于将口译实践课变成专业知识课或专业词汇课,打击学生进行口译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目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大致分为两种:即以情景专题为纲目编写的教材和以口译技能技巧教授为纲目编写的教材。前者虽有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某一特定话题领域,积累词汇,但其对理论技巧的讲述却较为分散、凌乱。后者虽对口译理论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讲授,但其内容却略显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接受度。鉴于国内口译教材这种情况,教学中口译教师一般不应全部按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合学生水平、适合教学目标的材料。口译教师应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热点新闻、各种记者招待会、各类报刊等,搜集相关材料为课堂所用。善于利用各种鲜活的语音、文字材料,模拟各种场景,营造口译情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译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口译课堂的教学效果。
5.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口译教学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发掘最新的音像和文字材料。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文字、声音、图像和网络信息等,模拟各种情景,营造现场感,增强教学的拟真性,使口译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口译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口译实践活动,积累经验,课堂上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现场的模拟、讲解与呈现,使学生领悟口译的过程。除了授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译员以及各界专家前来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给学生提供口译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从事真正的口译打下基础。
6结语
口译课作为大学本科语言专业的必修课,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笔译和口语教学不同,口译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翻译培养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本科口译教学应结合口译的特点和口译市场需求,立足现状,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于此同时,从事本科口译教学的教师也应积极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选取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提高口译课的教学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855.html下一篇:基于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ESP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