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知识的信息时代,中学地理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地理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体现出中学地理教学的人文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蕴,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通过现实的感受和地理模式理念的冲撞、磨合、思辨和实践,逐渐使地理事物和区域差异的感知和理解升华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理性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完善学生的现代人格
完善学生的人格是高层面的地理学科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1.1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实践中,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之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缺陷,造成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存在一些偏见,致使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是很浓。针对这一现象,作为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和探索性强的特征,结合现实生活的突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1.2 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的态度是学习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地理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有利于科学态度形成的积极因素,需要我们教师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认真细致地去挖掘、利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主要阵地。例如:在客观分析、评价世情和国情的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如对比较复杂的地理案例进行判断推理、综合分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地理教学可以把课堂与社会、大自然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
1.3 注重学生学习意志的锤炼
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是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而能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中锤炼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教师还可组织乡土社会实践,做一些小型专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来锤炼学生克服困难、独立学习的良好意志品质。
1.4 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熏陶
团队精神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微软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在地理教学工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探究式讨论、研究性学习、乡土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开展这些活动,组内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2 地理价值观的形成体现出地理教学中的人文追求
地理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问题、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贫困与粮食问题、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近年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现象、探究原因、寻求对策,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而体现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追求。
2.1 致力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人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口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加深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充分安排劳动力就业的矛盾,以及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形成恶性循环。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亿;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2013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世界人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已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困难、居民日趋贫困、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等。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和未来人类生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只要稍稍留心就可捕捉到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让学生去体会人类的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我国的生育政策。
2.2 致力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索取和给予的特殊关系。环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物质和能量,保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环境又承受人类一切活动的影响。这一过程表现为人类向环境索取有用物质并将各种废弃物排放给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化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甚至超出了环境自身调节的限度,从而引起环境污染和异常变化增多,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极端恶劣天气、水污染和雾霾天气等,同学们都感同身受。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很多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导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又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是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的行为,而保护环境则是有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行为。
2.3 致力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环境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上、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原材料的物质与能量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适当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可促进资源的良性循环,使不可再生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产潜力具有相对的无限性。对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的可再生资源也应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注意节约和发展综合利用,其开发利用的速度不应超过其自身的循环更新的速度,这是当代人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4 致力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恰当的发展方式和保护措施,促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中人的全面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为突破口,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学生地理价值的形成,从而体现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追求。
3 结 论
地理学本身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中学地理教材有许多的人文精神内容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如人口增长与分布、城市化及其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热带雨林破坏、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种族矛盾等。在教学中,应该让地理教育既充满智慧和理性,又充满人文的关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866.html上一篇:论党校教学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