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临摹的定义
一般来讲,临摹的实际内容包括“临”和“摹”。对于临的方法通常有对临、背临、空临和意临,而摹一般有描红、仿影、双钩和单钩四种常见方法。临摹的基本步骤一般可分为读帖、摹贴和临贴,下文将一一做介绍。
二、读帖
初学者在选定一本名家碑帖作为入门学习的范本后,往往就搁在一边。临摹之前忽视了读帖,往往读帖是临摹最关键也是首要的环节。教学者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对字帖的感觉也很重要。对书法字的形状、比例、比划和结构等这些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学生真正认识和学写书法的开始。临摹之前能够认真查看和分析读帖,有利于深层次的了解字帖的风格特点和汉字结构的构成规律。
三、摹帖
1,描红。描红一般针对首次接触书法者来学习的,主要的针对范围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描红的意思就是在红色字帖上面用黑色描写范文字体。在描的过程中要做到一笔描一划,描出来的黑色字体尽量与红色底相吻合。通过对描红的练习,能让学生书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够学习基本的点画书写方法。
2,仿影。仿影也是针对年纪较小或者初学者进行的书法学习路径之一。仿影的意思就是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纸放在书法本上将映出的范字的影子慕写下来。这样的练习也是需要一笔完成,需要学生首先看清楚范字和影子的相符,然后才能准确的摹写出来。通过这种学习也能使学生掌握对书法字体的结构特征,用笔方法和结构穿插等书法技巧。
3,双钩。双钩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费时费力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用透明纸将每个范字轮廓线钩成细线空心字,钩完以后再用墨水填充空心的部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字的动态和比划的方向的掌握。这种线钩出来以后,学生对字体的动态认识会加强,因而感觉会比较清晰。
4,单钩。这种方法是比双钩更进一步的摹写方法。即在单子的比划中心下摹写出字形,这种方法用于学生即兴发挥。用铅笔在宣纸大体上勾出字的总体结构以后再写,这样有助于写笔画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兼顾整体书法的布局。
四、临帖
1,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对照字帖临写。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学生对书法临摹有一点的熟悉和掌握。这种方法是目前我国书法临摹教学法中最普遍的方法,这种临写的方法一般要求学生对临写的字体先形似,再神似。
2,背临。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书法有一定的掌握和熟练之后,不看字帖,直接在纸上临写背过的字体。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练习。这种方法的一般要求学生临写的字体与背写的字帖范文基本笔法和风貌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临写,将大大加深学生对以前临写的字帖范文的全面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3,空临。指通过记忆,随时临写。指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受条件限制,捉住可临写的机会和条件,能够随时临写。这种学习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使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空临的习惯,临写时间久了,学生的书法水平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意临。这是临帖的最高要求。是对碑帖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下,感悟其整体体现的气氛。意临,即要结合原来字帖的风格和笔法,临写出与原帖风格气韵相类似的字。书法的精髓就在于无论其意境神采、气韵、性情、精神等都是通过意境贯穿的书法作品当中。意临也属于即兴临摹,在自己最感兴趣最想抒发的时候,即兴发挥,吸取其书法临摹的章法、笔试、气韵,线条美,风格美,抽象美等,再根据自己对书法意境的领悟临写书法。这样的书法方式往往靠学生对临帖范文的感觉和领悟来表达自己的书法意境。这种意临基本上靠感觉来揣摩,学生如果对自己感觉好的东西就会想方设法表达出来,而不喜欢的笔法或者笔触等往往就丢弃或者改造了。这种意临方法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对书法创作的人而言的,一般初学者也不适合此方法。
以上是对书法楷书基本步骤的详细分析和探究。
除此以外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比较观察能力也很重要。
五、临摹观察能力的培养
1,整体观察能力。整体就是字帖的主要特征,也是临摹的重点,这直接关系学生临写的书法与范文的相似度。临摹书法如做事情,要有大局意识,书法的整体就是大局。要培养学生学活观察整体字帖风格特点的能力,与自己临摹的字体相对找,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书法的整体观察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临摹字体主要风格的特点。
2,比较观察能力。即比较观察字的笔画,形状,比例和结构的关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区别或者相似点。比较观察最常见的就是比长短、粗细、宽窄、高低和大小及左右位置的高度和斜度等。比较观察法也是提高学生书法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反复比较和观察的能力,从而纠正学生在临摹中存在的问题。
六、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书法临摹教学的一点方法和意见。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并且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希望广大书法家和教学者一起为书法教学的研究而不懈努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4992.html下一篇:运用传统文化指导语文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