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研讨式教学的方法与作用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述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又名层次分析法,即运用分层剖析的方法,以形成多因素关联对比的评估与决策结果。AHP模型最早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homas.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随着学界的深入研究,这一分析方法被其他学科所借鉴,成为评估体系中常见的分析工具。研讨式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弗兰克(A.H.Francke)所创立的,后被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e von Ranke)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研讨式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一种“主动接受”、“自我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少人存在误区,将研讨式教学误以为仅仅是上好一堂课的手段或方式,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形式,却忽视了其作为教学方法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事实上,研讨式教学汲取了讨论法与研究法的长处,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研讨式教学的方法
就教学实践而言,“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影响尤著。第一步,选题的策划与指导。教师在上课前,需将研讨题目与方案发给每一位学员,并督促学员借助Spider、Robot、Google、Lycos、Yahoo、InfoSpace、Dogpile、Baidu等信息检索工具,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帮助学员理解研讨内容。第二步,在教师的课前辅导下,结合自学成果,撰写研讨提纲。研讨提纲需从问题的缘起、发展脉络、矛盾焦点、关节点、解决的方法或途径、启示与防范手段等视角入手,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想法,针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第三步,小组交流。学员按照事先分好的组,分小组讨论。分组研讨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每位学员在组内轮流发言,将独立汲取的知识和思考后的心得与小组成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需安排一名组员担任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内容或要点记录下来,并在组长的协助下,对组内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此外,还需推荐一名组员担任本组发言人。第四步,全班集中交流。每位小组的发言人,按次序轮流在全班发言。第五步,总结与提高。教师在聆听完所有学员发言后,对研讨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针对焦点问题做出评析。
(三)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创新精神,教师与学员间的关系由此发生重构,即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员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引导学员缜密思考的过程。从教育规律上看,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有探究业务知识的动力。归根到底,就是要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真理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应如何激发学员的内驱力,提升学员独立思辨的能力?
一是突出关键点。研讨的关键点,或是当前学术前沿问题,或是学术研究中讨论的热点或矛盾争议的焦点,应存有很大的研讨空间。二是形成关注问题。仅有关键点还不足以使人印象深刻,关键在于应具备一定的关注度,即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的介绍,使学员对关键点的来龙去脉、衍变趋势有较为明晰的认知,这也是学识积累与培育的过程。三是拓展思维。教师可通过提供背景材料与课前辅导,运用联想、比较、独立思考等方式,激发学员潜在的学习动力。四是形成批判意识。在实际研讨中,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法”、“世界咖啡屋法”、“六副眼镜法”,克服学员的“阿屏伦现象”,形成学员独立思辨的能力与批判意识。在智慧火花的迸发下,形成独创思维,产生创新成果,让每一位学员意识到,任何的研究必须在汲取与批判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辨的批判精神。由此观之,学员从被动的知识灌输变为主动地自我学习,从而确立学员在研讨中的主体地位,即“课前需准备、课中需思考、课后需总结”,使学员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二、AHP模型在研讨式教学中的运用
(一)AHP模型的概述
之所以将AHP模型作为研讨式教学的终选分析模型,关键在于它运用数学模糊与层次分析的方法,给评估方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依据。研讨课的关键在于整合涉及的各因素间如何有效关联,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层剖析。从研讨方案看,主要包括三大层次:第一层是最高层或目标层,即研讨的目标。这一层只有一个因素构成,是研讨方案的最终结果和预期目标。第二层是中间层或准则层,它与目标层密切相关,是为了实现目标涉及的中间环节。在准则层中,既包括对研讨环节的评估,也包括对研讨内容的评估。在这一层中,需要根据策划研的讨方案,对某个因素中涉及或关联的其他子因素进行再分层,而且这种分层与所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有关。倘若研讨的问题越复杂,则分析的层次就越多,这些细化的层次,称之为次准则层或子准则层,它的层次数一般不受制约。第三层是最低层、方案层或措施层,就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各种具体方案和措施。
在这些层级中,上一层次的元素对下一层次的元素,具有明显的制约或支配关系,这种具有上下支配关系的因素所构成的层次结构,称为递阶层次结构。对于递阶层次结构的认识,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结构层次本身的认识,二是对每一层次中因素的认识。从理论上看,层次数是不受限制的。无论采用何种研讨方案,都具有最高的目标层和最低的方案层。层次的变化,主要是相对于准则层而言。对于简单的研讨问题,一般用三个层次分析就足以解决问题,但对于复杂的研讨问题,例如涉税风险评估、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税务筹划等,就略显不足。不言而喻,层次越多,内在关系越清晰。但分层过多,会增加结果的不一致。基于学员能力的极限与研讨时间的限定,为了便于后续分析与研究,保证数据统计结果的相对一致,建议不宜分层过多。事实上,评估方将可能涉及的因素列举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序,剔除多余因素,挑选重要因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系统所产生的误差。按照研讨式教学评估体系原则,分析结构如下: ■
(二)各层次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当层次结构建立后,需要确定某一层次各元素与其对应上一层次中起支配作用的相关因素权重。假设某一准则层或子准则层有n个因素,则A={A1,A2,A3,……,An},为了确定这些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所占比重,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假定有aij 来表示Ai个因素与第Aj个因素之比,其具体数值视上一层次的重要性而定。将这些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其结果就构成了一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n×n。
■
各个因素的值需采用正值表示。因此,两两元素比较结果具有如下特性,即aij>0;aij=1/aji;aii=1,由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判断矩阵A,称为正互反矩阵;当aij×ajk=aik时,这种矩阵称为一致性判断矩阵。为了确定同一层次各元素间的比值,AHP模型采用了9级比较尺度,即1―9作为标度来确定aij的比值,这1―9级比较尺度的含义为:
■
由上述比值关系,可推出以下两两因素间的比较尺度表:
■
通过构建研讨式教学的AHP评估模型,评估方只需枚举研讨式教学中基本的评估因子,并结合具体的研讨主题,对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逐一分析即可。
三、结论
既往的研讨式教学评估体系,评估方只侧重定性评估结果。虽说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却无法细化某些指标,尤其对研讨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及其成因,缺乏内在逻辑性与科学性的判断。AHP模型作为科学的评估工具,它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将其运用于研讨式教学评估,优势表现在:一是系统性。AHP模型将评估对象看作是一个内部有机结合的庞杂系统,它遵循学员的思维定式,列出与评估对象密切相关的因素,并按照系统内部的关联性、逻辑性及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使复杂的内部关联因素间的关系更为明晰,易于评估方直观地、全面地了解并掌握问题的现象和本质。二是客观性与科学性。AHP模型为了确定评估问题关联要素间的重要性,采用了相关因素两两比较的方法,通过n(n-1)/2次两两比较,来确定该层中的某两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重要性。通过对n个元素之间相关性及重要性的两两比较,使得所有因素都能与其他因素进行关联对比,有益于真正揭示评估对象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分析结果客观、公正。三是实用性。在评估复杂研讨内容时,所涉及的因素和指标繁多,有些可以定量分析,有些只能定性分析。通过运用AHP模型,可以将定性分析指标,通过关联性比较的方式转化为定量分析指标,借此弥补传统评估方法的短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045.html上一篇:商法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论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