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引言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会出现两种教授语法知识的现状。其一,教师逐个语法知识点讲解,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费时费力且容易忘记;其二,教师提倡情景教学法,忽略语法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外语的口语和写作的表达不符合外国人思维方式。认知语法理论以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为基础。认知语法理论主要包括:语法象似性、语法模糊性、图形―背景理论、心理空间理论等,其理论应用在外语教学中能够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从而使学生了解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达到对语法知识自然熟练的掌握。
二、语法象似性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语法理论认为语法不是自治的、任意的形式系统,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类比和语言象征的现象,语法本身具有象似性,语法和语义不能分离。语法象似性包括: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等。教师在讲授语法时,通过联系语法象似性原则,能够使学生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探索语言现象的奥秘,自然体验和掌握语法知识,而不是孤立机械地背诵记忆语法知识点。
(一)距离象似性
如果语言成分间的距离象似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成分间的距离,叫做距离象似性,也称为“相邻原则”,即如果两个成分在功能、概念或认知上相互接近,那么在符号层面也相互接近。
例一:a. Only I want two pears.(仅仅是我想要两个梨子。)
b. I only want two pears.(我仅仅想要两个梨子。)
c. I want only two pears.(我想要的仅仅是两个梨子。)
“only”的位置不同造成表达意义不同,是由“only”与相邻词的关系决定的。句a“我要”(不是别人),句b“仅要”(不含其他的想法),句c“仅两个”(不是更多)。
例二:a.He helped me finish the work.(在他的帮助下,他与我共同完成了工作。)
b.He helped me to finish the work.(他帮助我,使我完成了工作。)
“help”接宾语和宾补时,作宾语的动词不定式带to与不带to所含意义的差别也可以用距离象似性原则来解释。句a的宾语是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与主语“he”的距离近,表示主语直接参加了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句b的宾语是带to的不定式与主语“he”的距离相对较远,说明主语没有直接参加动词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
例三:The lovely small old green wooden horse.(这是一个可爱的、小的、旧的、 绿色的木马)
当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也可以用距离象似性原则来解释。通常表达主要的和本质特性的形容词距离名词最近。一般顺序为:主观形容词+客观形容词+名词。客观特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距离修饰的事物最近。客观形容词也有主次之分。“wooden”对于马是最本质的,所以最靠近中心名词“horse”;“lovely”是主观的,因此置于该名词词组最前面;“old”对于木马不是本质的(木马最初不是旧的),但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它与某一时间标准相关),因此比“lovely”更靠近名词,而比“wooden”更远离名词;“green”是一种外在明显的特征,比“old”更本质,所以置于“old”的后面,但颜色不完全是本质性的,木马可以涂成其他颜色,而“wooden”从建房到拆毁时,“木头”的特性是不会变的,因此“green”置于“wooden”前。“lovely”是一个主观的特性,而“small”具有物理性,因此置于“lovely”之后。但是“small” 比“old”主观性要大,所以置于old之前。
(二)数量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数量象似于概念的数量,概念越是复杂,用来表达这个概念的语言形式符号就越多、越长。
例一:a. 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e girl from next door.
c. Just imagine! Last night 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s.
句a的“her”仅仅指一个不重要也不认识的人。句b的“the girl from next door”含有预料不到的有些重要的人。句c的“this fair-hai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s”含有出乎意料的重要的人。从句a到句c,句式从简单到复杂,标记性增强,表达的概念复杂。
例二:…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存于世上。) “the people”的重复,强调了以“民”为主、人民至上的思想。
(三)顺序象似性
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具有象似性。如果颠倒的思维顺序体现在语言排列顺序中,就会产生病句。例如:
a. 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他打开瓶子给自己倒了一杯葡萄酒)
b. 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and opened the bottle.(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葡萄酒,然后打开了瓶子。)
(四)标记象似性
有区别特征的标记语言具有变化意义,标记语言象似于额外的、不寻常的意义。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是以象似性为基础的,即对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自然顺序的理解。从无标记到有标记顺序:从一般到特殊,从单数到复数,从肯定到否定等。
教师在教授外语时,从无标记到有标记,即简单到复杂。
例一:one apple,two apples,three buses,four boxes,five knives。
英语单数变复数,一般规律加s,特殊情况加es或fe变ves。教师教授学生单数变复数,应该从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学生容易接受。但有时为了强调作用,会出现先复杂到简单,从有标记到无标记。
例二:Are you Li Ming?No,I’m not. I’m Li Lei.
问句的回答,先否定“No,I’m not.”,后肯定“I’m Li Lei.”,即先有标记后无标记。教师教授了标记象似性的知识,初学者就容易理解答句的顺序。
(五)话题象似性
句子话题象似于思维起点。思维有个起始点,句子就有个出发点,即话题。话题象似性还要受语言形态和规则的约束,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语言的话题不完全对应的现象。
例一:上海我没去过――I haven’t been to Shanghai.
例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例三: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于人――If you do not study hard,you will fall behind the others.
上述三句,汉语话题通常是事件或物体,而英语话题通常是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解汉英语言体系的差异性的原因与思维的象似性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转换汉英句式的翻译。
(六)句式象似性
语言表达形式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状态的一致性也表现在句子层面上。句式与人类的认知心理及情感密切相连,构成了语言在句式上的象似性。
例如(简爱第五章):My trunk was hoisted up.
I was taken from Bessie’s neck.
Thus I was severed from Bessie.
连续的被动句式将小简爱的舅妈冷酷、在舅妈家所受的虐待以及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惨遭遇完美地映射在读者的心里。
三、语法模糊性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事物的“有界”与“无界”由所占据的空间决定,占据的空间有边界就是单个个体,是“有界”事物;反之,所占据的空间没有边界,就是“无界”事物。但是,认知语法的模糊性认为事物的“有界”与“无界”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界限。语音、词汇、句法形成了一个不能分割的连续体,任何特定分界线只是人的任意所为。
(一)词汇模糊性
英语中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划分可以运用认知语法的“有界”与“无界”的模糊性来解释。英语中的可数名词是“有界”事物,如:bus(公共汽车),有明确的边界,不可切分,而物质名词是“无界”事物,不管怎么切分,只是大小或数量发生了变化,如:meat(肉),切成几块还是meat。有些名词既可以是可数名词又可当作物质名词。教师在讲解词类划分时,可适当运用认知语法模糊性的知识,告诉学生划分词类不仅由事物本身特征决定,而与人们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任何事物都没有严格的界限,从而了解词类变化的理据,有助于对词汇掌握和理解。例如:
There are two dogs in this room.(房间里有两条狗。)
There is a smell of dog in this room.(房间里有狗的味道。)
I like fishes.(我喜欢各种各样的鱼。)
I like fish.(我喜欢吃鱼肉。)
通过认知语法“有界”与“无界”的模糊性讲解“dog”和“fish”即可做可数名词又可作物质名词。物质名词也可作复数,例如:These groceries were expensive.(这些杂货价格挺贵的。),可以说groceries,these groceries,但不说a grocery,this grocery,three groceries,several groceries,因为grocery没有完全具体量化为个体,而有些物质名词“个体”特别突显,可以作为个体名词,如:three beers(三瓶啤酒),imported beers(进口啤酒)。
(二)短语模糊性
一个语法构造内部结合关系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不十分明了。教师可多举些例子,促进学生对语法模糊性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语言的模糊现象的原因。如:短语young men and women有两种解释:(young men)and women或young(men and women)。 (三)句式模糊性
将来时态并不一定全部用将来时表示,英语的条件句、时间状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句子中,现在时态代替将来时态,即现在时代替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代替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代替将来完成时。教师通过联系特殊句式存在的原因与事物的“有界”和“无界”的模糊性密切相关,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句法。例如:
a. We’ll start as soon as you are ready.(你准备好,我们就出发。)
b. You’ll like the sport after you have practiced it for some time.(你练习一段时间后,将喜欢这项运动。)
c. It will cause more trouble that we ask her to do the job.(我们让她做这项工作将会产生更多麻烦。)
d. I’ll give you however much tobacco you need.(无论你需要多少烟草,我都将会给你。)
e. A man who doesn’t try to learn from others can’t hope to achieve much.(一个不努力向别人学习的人将不会有多大成功的希望。)
“有界”句和“无界”句还可以相互转换。例如:John rode a bike是无界限的句子(一直骑车没有规定范围和时间的界限),但在不同的句式中,“有界”和“无界”的范围会发生改变。英语中“in”引导的短语有界限,“for”引导的短语无界限。John rode a bike in an hour.的句义矛盾(无界句 John rode a bike和有界短语in an hour不能连用),而John rode a bike to the church in an hour.的句义合乎规范,to the church表目的,成了有界句,所以能够与in an hour连用。
四、图形―背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图形―背景理论由心理学家Rubin提出,语言学家Talmy把该术语引入认知语言学中,他认为图形是一个运动的或概念上的可动物体,它的场所、路径或方向可被视为一个变量,其特别的价值是突显。背景是一个参照体,它本身在参照框架中是固定的,相对于这个参照体,图形的场所、路径或方向得到特定描写。图形―背景理论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一:(被动句)
a. He picked up the red hat.(他捡起了这顶红帽子)
b. As for the red hat,he picked up.(说起这顶红帽子,他已经捡了起来。)
c. The red hat was picked up by him.(红帽子被他捡了起来。)
d. The red hat was picked up.(红帽子被捡了起来。)
以上四个句子看似仅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但是它们的含义是有差异的。句a的主语“he”是突显图形,而句b、c的“he”的突显性减弱,句a的宾语“the red hat”突显性增强,在句d中“he”已消失,宾语“the red hat”成为焦点突显主语。被动范畴是人类思维中被动观念体现在语言表达层面的一种基本语法范畴。因此,焦点图形凸显功能可以较好阐释英语被动句。
例二:(倒装句)
a. Out ran the boy from behind his mother.(男孩从他母亲后面跑出去了。)
b. On the stairs was sitting a small dark-haired girl at that time.(那个时候,在楼梯上坐着一个黑头发的小女孩。)
句a和b的状语“out”和“on the stairs”置于句首,具有焦点突显的图形作用。倒装范畴也是人类思维中倒装观念体现在语言表达层面的一种基本语法范畴。因此,焦点图形凸显功能可以较好阐释英语倒装句。
五、心理空间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包含句子意义的体现分割成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空间理论讲解使学生困惑的、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例一:In 1929,the lady with white hair was blonde.。
句子表面意义似乎矛盾:“1929年,一位白发的女士有着金黄色头发”,但心理空间理论能清晰解释矛盾句,空间A:In 1929,the lady was young(1929年,这是一位年轻的女士。),空间B:Today,that young woman is an old lady with white hair.(现在,那位年轻女士是一位白发老人。)。
例二:Norman Mailer likes to read himself.
句子似乎是病句“诺曼?梅勒喜欢读自己”。但是,用心理空间解释该句,就会理解句子的含义。诺曼?梅勒是一名小说家,“himself”指代的空间是“book by Norman Mailer”(诺曼?梅勒写的书),“Norman Mailer”指代的空间是“作家本人”,所以,该句可以翻译为:诺曼?梅勒喜欢阅读自己写的书。
六、结语
认知语法是人类思维在语言表达层面的体现,教师运用认知语法理论辅助教授外语语法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形成的原因,从而达到真正自然掌握外语语法知识,领略到语言现象的奥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053.html上一篇:新HSK大纲轻声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