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但是,其课程中包含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的一些话题,学生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知识的新鲜感,又容易对政治说教的教学方式在心理上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学生对道德法律的实际遵守和践行中仍有难处。所以,这门课要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新颖的教学设计理念,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并推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是从哲学中引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更多的可以看作一种交流对话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找工作等外在目的。他们的目的在于自身,作为讲授的教师就不能单单停留在概念的灌输方面。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显示更为重要,它有明确性、整体性的特征,它能保证这种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岳伟在其《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中》概述这些特征:“第一,绝对明确性。生活世界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但往往又不能引起人们思考的知识,即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非课题性;第二,总体化。生活世界的总体化,是指个体的生活历史、生活形式和其他主体的生活历史、生活形式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集体共同居住的总体化的生活世界。第三个,整体性。生活世界是由多种要素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整体,它就像一个看起来非常透明却难以穿透的“灌木丛”。
基于此,进行该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秉着把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放在第一位的核心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与剖析负面问题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了解学生需求,贴近生活实际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90后学生自信张扬,特立独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西化。他们获取信息更快捷,知识更丰富,也使其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教师还多。这就要求“基础”课老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仅停留在讲解教材的层面,而是需要吃透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从而满足学生获取多样化知识的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是要跟学生打成一片,真正的走出他们的生活,寓居于他们之中,从而体会他们的想法,真正的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真切的引导。
2.关注学生思想,注重导向教育
基础课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所以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变化,进行动态的导向教育。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面对自己的思想困惑,循序渐进帮助其解答。
以爱国教育为例,在钓鱼岛事件中,部分学生的一腔爱国热血,想通过游行示威表达自己的诉求,加之受网络谣言的煽动,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课堂中,教师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理性爱国,合理表达,把爱国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并就“今天的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爱国行为”进行广泛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针对言行偏激的情况,加以深入剖析,给予正确导向。
3.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促进认同转化
基础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除了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公民意识之外,同样还肩负着开启外在生活世界的任务。每次上课之前,让学生围绕“我所关注的”这个主题畅谈5分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发表见解和感受。刚开始,学生更倾向于描述一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对问题的认知分析不够深刻,或者有相对极端的解读。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培养学生看待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有学生提到了8.26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学生仅从安全责任的角度来谈及此次事故,说到应提高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教师可以结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分析在事故中涉及的从业人员的问题,同时分析政府对待事故的高效处理和相关新举措的出台,表明党的政策导向。
另外,学生也关注了“表哥”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有些同学仅看到官员的冷漠和腐败,没有更多地看到网络正在成为反腐的一个新载体。教师在学生对一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应更加深入的拓宽问题的延伸度,避免学生受到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在分析社会事件的时候带着个人主观情绪进行判断。将社会的热点事件和教材的理论结合,让学生建立起现代化国家公民的参与意识,减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误读误判。
二、精选教学内容,推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出符合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精选出的教学内容,采取行之可效的方法给予学生传递。
1.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筛选。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奋点相结合,获得一种认可和共鸣。
例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内容比较空泛。通过确定目标,精选内容,将其讲授的中心定位在大学生如何在和周围环境的相处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大学生都迫切的需要看到自我价值,这种价值正是通过外在的一种肯定获得,就需要其如何平衡自身和外在的关系,从而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困惑。
2.有序推进教学方法
“基础”课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一个转化,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刻板的理论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需要适时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思考。 在基础课的课堂中,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显得越发不合时宜,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讨论教学等方法正在散发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第一,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分析和研究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思考分析,深入探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基础课”中普遍采用的“马加爵案”,教师在技术处理上就要注意案例中马加爵对“理想”的丧失,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关键,从而引导大学生要有一点理想,要有一种信念。
第二,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在教学中遇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对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将部分理论知识点内化于心。例如,选择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毕业之际职场应聘的场景。活动主要设计成由面试官和面试者共同参与的面试情境,让同学可以对照自身发现问题,给大一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形成一种紧迫感和动力源,摆正心态,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三,互动讨论是选用合适的背景资料,围绕某个问题,营造出课堂讨论氛围,并在其中设置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中设置药家鑫杀人案例以及感动中国洪战辉案例,案例之间做一个比较说明,设置问题“两个同龄人的人生为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采取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多元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的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了解学生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建立一个与学生世界相联系的生活世界,以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058.html下一篇:谈文言文教学目标培养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