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班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能愿动词共现的学习情况。在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描写被试学生的偏误,分析形成偏误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偏误设计了教学策略,提出与能愿动词连用应该出现在“再”和“又”这一语言点的初期教学阶段,紧跟“再”和“又”表示的动作(状态)的重复这一语法意义之后。①
二、“再”和“又”与动词共现的句法分析
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再”和“又”在句中与动词连用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动词的简单式,当用“又”时,后面常常有助词“了”来表示动作的已然性。
(1)去过了还可以再去。
(2)这个人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2.带时量、动量补语的动词复杂式
“再”和“又”后面的动词可以接时量补语或动量补语,这种情况下,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动作的未然性和已然性:
(3)别急,再坐一会儿。
(4)你敢再赛一场吗?
(5)我又休息了一会儿。
(6)我找过一遍,他又找了一遍,还是没找着。
3.动词的重叠式
大多数动词的重叠式表达动作时间短、幅度轻微的语义,“再”和“又”后面都可以接动词的重叠式,表达对这种“少量、短时”的动作的添加或重复。
(7)这件事你再考虑考虑。
(8)这件事我又考虑了考虑。
“再”后面接“AA”或者“ABAB”格式的动词重叠式,而“又”由于修饰已经实现了的重复的动作,其后的动词重叠式格式为“A了A”或者“AB了AB”。
4.能愿动词,“再”和“又”与能愿动词连用时在句中的位置呈互补分布。
(9)我还能再见到你吗?
(10)下个星期我们又要见面了。
这时,二者的差异主要在语义指向的不同:“再”的语义指向集中在能愿动词后面出现的动词上,而“又”的语义指向则集中在能愿动词本身。如上面的例子,“再”强调的是“见面”这一动作,而不是“能”这一意愿;“又”强调的是“要”这一意愿,而不是“见面”这一动作。
从句中词与词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再”与能愿动词连用,多数情况下是强调对一个动作(状态)的添加,虽然这种添加是从主观意愿角度出发的,但是“再”添加的是这一动作(状态),而不是主观意愿,所以,“再”与能愿动词后的动作(状态)联系更为紧密。也就是说,“再”与能愿动词共现时,常常位于能愿动词之后动作动词之前,例如“我想再吃一碗”,这个句子中的“再”是添加“吃”的这一动作,而不是“想”这一动作。
“又”在句子中与能愿动词共现则是强调行为者主观意愿的重复,如“我又想吃米饭了”,句子中的“又”是重复“想”这一主观意愿的,而不是重复“吃”这一动作的。因此,“又”与能愿动词紧密度更强,在句中也就位于能愿动词之前。
三、预科班留学生“再”和“又”与能愿动词连用的偏误分析
本次被调查的留学生共有40人,学习汉语时间六至七个月,大致为新HSK四级水平(在接受调查前均已参加过新HSK四级考试),“再”和“又”是他们所用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下)中的语言点。
此次问卷调查考察的是留学生对“再”和“又”与能愿动词“可以、要、想、会、能”在句子中位置关系的理解,这10道题的偏误率如下:
表1:调查问卷偏误情况分析
题目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偏误频次 1 2 6 7 7 17 15 14 12 2
偏误率 2.5% 5% 15% 17.5% 17.5% 42.5% 37.5% 35% 30% 5%
考察词汇 再 再 又 又 再 又 又 再 又 再
在这10道题中,“再”和“又”各占5道。从上表可以看出,考察“再”的5道题,偏误频次一共26次,平均偏误率为13%;而考察“又”的5道题,偏误频次共57次,平均偏误率为28.5%。同样是与能愿动词组合,“又”的偏误率是 “再”的两倍多,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再”和“又”与动词结合的紧密度来看,教材中指出二者都是“放在动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或情况的重复”,因此,这种添加或重复的语义特征在二者与行为动词连用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如“我再吃一个”和“我又吃了一个”。
教材中对能愿动词的解释为“表达能力、要求、愿望和可能等”,这一类动词客观上的动作性较弱,主观上的意愿性较强,因此,当“再”和“又”与动作性较弱的能愿动词共现时,二者的语义特征也就表现得不明显。
和能愿动词共现时,与动词紧密程度较强的“再”则更容易被留学生理解,而与能愿动词紧密度高的“又”则不容易被留学生理解,如“我想再吃一碗”和“我又想吃米饭了”,“再”对客观动作“吃”的添加义十分明显,而“又”对主观意愿“想”的重复义则隐晦许多,所以,当“又”的重复义不明显时,学生的偏误率也就相对偏高。
(二)从教材角度来看,在书中集中出现的20个使用“再”的句子中,有6个是能愿动词和“再”共现的情况,但是,书中集中出现的11个使用“又”的句子中,没有一个句子存在能愿动词与“又”的共现,这在训练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再”和“又”学习程度的不平衡。在调查问卷中,甚至有个别留学生这10道小题选择的答案都是A或者B,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认为“再”和“又”与能愿动词组合时,不存在位置分布上的区别。虽然这样的情况不普遍,但是也最能够反映出学生“再”和“又”学习程度不平衡的这一现象。
(三)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用语中,“再”的出现频率也要高于“又”,如《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给出的32句教师和学生课堂用语中,涉及“再”的就有7句:再听一遍、再读一遍、再说一遍、再写一遍、请您再慢一点儿、请您再说一遍、请您再念一遍。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像“你能再读/听/说/写一遍吗?”这样的课堂用语也会频繁出现,因此,“再”和“又”口语复现的不平衡性也是造成二者偏误率悬殊的原因之一。
四、“再”和“又”与能愿动词共现的教学策略
为了能够体现被试对“再”和“又”在句中与能愿动词共现的位置关系的理解,我们还考察了留学生对“再”和“又”能表达的句子时态和“再”和“又”与否定词在句中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的两项调查。因为初级阶段留学生接触的有关“再”和“又”的语言知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因此,我们便以这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同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40位被试进行了调查。下表是三次调查的偏误频次和偏误率的统计:
表2:三次调查偏误情况对比分析
考察点 题目数量(个) 平均偏误频次 平均偏误率
二者时态分布 12 12.33 30.83%
二者与能愿动词位置关系 10 8.3 20.75%
二者与否定词位置关系 10 14.7 36.75%
通过三组数据的对比,“再”和“又”与能愿动词位置关系的平均偏误频次和平均偏误率都是最低的。也就是说,与其他跟“再”和“又”相关的语言点相比,能愿动词与“再”和“又”的位置关系偏误较少,学生对“再”和“又”与能愿动词位置关系的理解较好。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循序渐进是教师不能忽略的教学原则,因此,根据“再”和“又”这对易混淆副词相关语言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这些语言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我们把“再”和“又”这对易混淆的语言点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语言知识的教学)、中期阶段(言语技能的教学)、后期阶段(交际能力的训练,属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内在语言能力的提升阶段)。
根据对学生偏误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将“再”和“又”与能愿动词位置关系这一语言点放在初期阶段教学,紧跟“再”和“又”表示的动作(状态)的重复这一语言点之后,教学策略如下:
教师讲解完二者表重复义在语义上的区别后,接下来介绍二者在句中与能愿动词“可以、想、会、能、要”的位置关系:“再”位于能愿动词的后边,表示对一个动作性强的动作(状态)的未实现的重复。如:
(11)生词我已经预习了,我要再复习复习课文。
(12)妈妈,我很饿,我可以再吃一碗面条吗?
“又”位于能愿动词的前边,表示针对主观意愿这一动作的已实现的重复或有周期性的重复。如:
(13)今天天气真好,我又想去公园玩儿了。
(14)妈妈下个月又要去北京出差了。
五、结语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像“再”和“又”这样让学生易混淆的语言点还有很多,通过分析学生的偏误和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发现,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策略是造成学生偏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循序渐进的,有总结、有归纳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使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文章中的例句除个别为笔者根据语感所造之外,皆出自《现代
汉语八百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