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二、“监控模式”理论介绍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即:习得-学得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一)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在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中,区分“习得”与“学得”是其理论假说的基础。习得是潜意识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与儿童习得语言相类似,习得过程关注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学得则指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语法形式与规则,并能感悟这些规则。同时,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转换关系,但学得的知识可以“监控”习得的知识。
(二)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建立在“习得-学得假说”的基础上[9]。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的作用各不相同,习得的知识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而学得的知识则起监控或编辑输出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须满足三个条件:
1.时间充裕。语言使用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了解语言规则。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3.注重语言形式。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语言形式,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三)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人类获得某种语言须遵循一定的自然顺序,这种自然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不会受到学得系统的干扰[9],即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而这个机制不受语法影响。打个比方,假使人们是先学会句子,后学会语法,那么即使教师先教授语法再教授句子,也不会改变人们先学会句子后学会语法这一习得顺序。但克拉申也认为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线性顺序,会有个体差异。
(四)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这一假说是克拉申整个“监控模式”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试图通过这一假说来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他将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假定为“i”,把语言发展下一阶段要达到的水平定为“i+1”,认为只有输入知识的难度稍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价值,并把这样的输入称为“可理解性输入”。理想的输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学习者是无效的。
2.输入材料有趣而且有关联性。输入的材料趣味性越强,关联性越大则越有利于学习者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如果学习者的目的是“习得”语言而不是“学得”语言,那么按语法程序的安排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可取的。
4.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依靠几道练习题和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五)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并非所有的可理解输入都可以被学习者吸收,因为二语习得过程受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影响,只有经过学习者情感过滤后的可理解输入才会被吸收。习得效率与情感过滤作用成反比,过滤作用越大,习得收效越小;反之,习得收效越大[6](P123~124)。克拉申理解的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有目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一般而言学习者目的明确、充满自信、情感焦虑越低,则其二语习得效果越佳。
三、“监控模式”理论评价
(一)习得-学得区分,理论可行,实际困难
克拉申严格区分了“习得”与“学得”,但这种分离理论可行,实际操作却十分困难。克拉申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角度区分了“习得”与“学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二语习得不可能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对于错过“关键期”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已经不具备如儿童般潜意识习得能力与习得机制了,那是否意味着他们无法习得第二语言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实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习得”与“学得”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已习得的知识会促进新知识的学得,学得的知识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转换成习得的知识。我们从个人经历中证明过去通过分析有意识地学到的技能最终通过练习就能变成机械的并且能自发地使用[2]。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能撇开其中之一而谈论二语习得。
(二)学得对输入同样起作用
克拉申在“监控假说”中只谈到了学得的知识对输出所起的监控和编辑的作用,而笔者认为学得的知识对输入也同样起作用。根据“图式理论”,人脑的记忆中长期储存着一个网状似的背景知识结构,当网状中的某一个结点被激活,就会引起其余相关结点的连锁反应。因此当人们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发地将新知识与先验的知识进行联系,寻找匹配信息。也就是说存在于大脑内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输入的信息具有预测、补充和进行选择性加工的功能。所以“学得”的知识对于输入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保证输入的“可理解”性。
(三)“可理解输入”难以界定,输出不可忽视
克拉申认为“可理解输入”是习得的关键,只有达到“i+1”的输入才是有效、有价值的输入。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界定学习者的现有水平“i”?如何界定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新知识“1”?同时又如何对输入的新知识进行监控或者调节以使其符合“可理解”?如何保证输入的知识是“i+1”,而不是“i+0”或“i-1”或“i+2”……这些都无法明确界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
克拉申过于强调输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输出的作用。二语习得是输入与输出相辅相成的过程,输入固然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输入便没有输出乃至没有二语习得,但输出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对输入具有检验作用,可以对输入进行反馈,从而提高输入的有效性。诚如现实中的二语学习者,我们都认为敢于表达而且经常表达的学习者,其二语习得的效果要优于不善言辞、一言不发的学习者。即便儿童,也同样是在不断表达,不断被修正,然后在表达的过程中逐步习得母语的。
四、“监控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法教学与交际活动相结合
二语教学一直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语言是一套结构规则,只要学会其形式就能学会该语言。因此二语教学历来重视语法教学。我们不否认语法教学对于学习者更快、更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一门语言有重大帮助,但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用正确的语法形式造出了毫无意义的句子。可见,学生虽然了解了该语言的语法结构,但完全没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这在二语习得中是失败的。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开始重视交际法、任务法,努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和使用语言,这与克拉申重视“习得”不谋而合。
(二)输入与输出并重
首先,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十分强调输入的重要性。虽然足够量的输入在实际教学中是难以把握的,但不可否认,二语习得绝对有输入量的需要。这一点特别明显的体现在听力与阅读教学中,大量的听与读的输入肯定有助于二语的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当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语言输入材料,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目的语语料,用以帮助其大脑建构汉语习得机制。这其中需要注意输入的难易程度与先后顺序,同时还需注意输入的趣味性和关联性,越有趣味则越能保持学习者的兴趣与关注度,就越有利于知识的强化,越能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而越有关联性则越能激活大脑的网状图式,调动背景知识,举一反三,强化学习效果。
其次,输出同样重要,它对输入起检验作用。语言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在验证对输入的理解[10](P46)。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鼓励学生张口说话。
当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遵循交际中的“差不多”原则。因为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毕竟不是母语,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在表达时难免出错。此时教师应当照顾一下学生的“面子”,允许错误的存在与发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赞赏、勉励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表达迈进。
(三)降低情感过滤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习得效率与情感过滤作用成反比,影响二语习得者的情感因素主要有目的、性格和情感状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以提升习得效率。
从目的上来说,应当首先了解、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动机。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融入型动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适当导入更多的文化教学,让学习者沉醉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之中。而对于工具型动机明显的学生,则可以将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多地引入教学,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性格上来说,外向型性格者更乐于而且善于表达,在听说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内向型性格者则在学习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上更有优势,在读写方面表现优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外向型性格学习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告诫其注意语言形式与规则,而对内向型性格学习者则可表扬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同时鼓励其大胆开口。
从情感状态上来说,过于轻松或者过于焦虑的情感状态都不利于汉语的习得。适度焦虑的情感状态最有利于汉语的习得。我们既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压力,使其有适度的焦虑感,又要促使学生大胆、自由、放松地交流、表达和学习,使二者有机的融合,不断激励学习者,降低其对学习汉语的焦虑,让他们在最佳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汉语。
五、结语
本文陈述了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的五大假说,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判。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有其意义非凡之处,也有不够完善之处,但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也正因为它的不足,才激励着人们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它,才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总之,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