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效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并且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思维方法。而课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是对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
目前,一些高校在“05方案”的基础上,纷纷进行改革,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分出2个学分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并且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率先改革,在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做了三年连续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1.1 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首先,我院“基础”课实行“2+1”教学模式,2学分为课堂教学环节,1学分为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由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分组完成自选实践项目,有效避免了实践的盲目性和突击性,同时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师有步骤地指导下,学生须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分阶段完成实践项目各项任务,在实践中慢慢体验、渐渐成长,自觉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重说教,轻养成,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主动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习惯,锻炼其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深化其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获得优秀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养成的亲身体验。
1.2 强化组织管理,规范指导过程
实践教学的一个通病是往往缺乏有效指导,组织管理不力,实践流于形式。为保证“基础”课实践教学能够有序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我们专门制定了实践教学规范性指导文件,明确规定整个学期实践教学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详细分解各阶段任务目标,使实践教学能够按照自身操作流程有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每位教师必须在开学第一周提交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写明具体活动项目内容、详细的实施步骤、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以及每周进度安排。实践项目必须拆解成几个具体的阶段任务,并在方案中明确学生每周的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每2-3周提交一项具体阶段成果。教师必须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各实践项目,并在修改各阶段成果时保留修订痕迹或指导意见,与最终实践成果一起存档备查。对实践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和中期成果检查,有效避免了学生敷衍了事,期末临时突击的现象。学生只能按照方案进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完成各阶段任务,去真实地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体验成长。
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表
1.3 丰富实践形式,完善考核机制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调味剂,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不能简单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参观、考察或看影视资料。近年来,我院“基础”课结合课程目标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专业认知访谈、道德模范访谈、模拟法庭、拍摄公益短剧等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项目激发学生主体的问题探究和引发心理体验,把实践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主体品格养成、精神塑造、素质提升的发展过程。在考核机制上,实践方案明确规定各项目需提交的成果材料、评分依据及分值比例。首先,教师根据小组历次提交的阶段性成果质量综合评定小组实践成绩。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承担工作量以及完成质量、个人实践总结综合评定学生个人实践成绩。学期结束时,各组实践成果必须在班内集中展示评比,各团队相互点评并推荐优秀团队在全院交流展示。实践成果展示为学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既激发了学生实践积极性,又推动了教师不断进步。
2 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成果反馈及经验推广
自2011年2月开始,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三年共六个学期,课改对象覆盖至全院所有学生。从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上看,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运行周期长、覆盖面广、影响有深度,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和锻炼、体验成长,真正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学实效性显著增强。学生在实践总结中写道,“实践教学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该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不是原来想象的理论说教。”“每周都有实践任务,不敢懈怠,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领悟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既学习知识和技能,又了解人生与社会;既提高自身素质,又增进同学友谊。”教师认真敬业的指导工作,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向学生正面渗透一种诚实求真的调研精神。
2.2 开发优质网络课程,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进度,增强了师生互动
近年来,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先后开展了思政课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构研究(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等相关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厘清了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内涵和形式,认真查找了思政课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建构思政课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2012年1月开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优质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结合实践教学需要,进行了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方案、进度表、社会调查常识与技巧、历届学生优秀成果等,充分了解实践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还可以网络课程平台提交实践成果,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则可以通过课程平台实时掌握学生提交作业情况、实践进度,减轻清点统计负担;还可以通过课程交流平台征集实践教学意见和建议。
2.3 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化,形成了长效机制
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过三年的不断研究、摸索和总结,已经初步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全过程监控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得到兄弟院校同行和专家的认同与称赞。
首先,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完成,使得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践项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认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慢慢用心感悟、体验和成长。
其次,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分阶段提交中期成果,有效地督促了学生认真对待实践任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避免了实践教学的盲目性、突击性。
再次,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使得实践教学开展井然有序。实践教学规范性指导文件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详细分解各阶段任务目标,使全体师生能够统一按照操作流程有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实践教学。
最后,实践成果展示评比和推优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促使实践教学不断提高进步的重要环节。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方面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有的院校主动向我们索取实践教学改革相关资料,并到访交流。
我们也认识到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实践活动内容有待丰富,实践主旨理论高度有待进一步凝练、提升。二是应努力针对各专业特点,开发与专业技能、素质相结合的特色实训项目,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369.html下一篇: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制度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