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信息科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有效教学信息传导过程,分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要素及其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及其系统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
它是指在学校课堂师生主观环境、课堂客观环境影响下,信息传导主体(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信息进行挖掘、传递、储存、处置、内化、外化,进而促使信息传导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实现国家和学校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动态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世界上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总是通过系统来体现。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等主要要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传导系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就是要通过研究其构成要素和传导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信息传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奠定坚实根基。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要素的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要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学生角色定位及教学信息三个方面的优化。
(一)教师主导角色定位的优化
在信息传导过程中,教师应发挥积极主导地位。教师这种主体角色更突出地表现为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主导性角色定位,由此教师则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身份转变为信息结构及其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新的建构式信息传导模式的引领者。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当前,在采用建构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介绍信息、信息传导、信息结构及信息传导模式的内涵、意义和要领,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以及掌握建构式信息传导的传导技能。
2.学生信息传导动机的发动者。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般是被动接受,学习动机开发的空间相对狭窄。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主体之一,学生需要培养积极的信息传导态度和动机;教师就需要采取适当方法,激发鼓励学生,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一起推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
3.课堂教学信息结构的组织者。与教师相比,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明显落后或不足。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信息结构方面,教师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规定每一次信息传导的主题、流程、框架,指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的信息结构及其意义。
4.信息结构及其意义建构的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建构。为此,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其权威保证信息传导过程有序运行,避免各种“噪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储备和经验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主体角色定位的优化
传统课堂教学下,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是课堂教学的客体,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学生应由传统的客体转变为与教师一样的信息传导的主体,成为教学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发挥积极参与构建自我信息结构和信息意义的主体性作用。
1.培育良好的信息传导心态。心态是行为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信息传导有效性的核心力量。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应在学习心态、理念和动机方面保持积极向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态度和毅力。
2.树立问题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一般是认真做好笔记、死记硬背教师传授的具体知识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信息主要是通过学生、教师及其相互合作集体建构而得。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问题意识,通过解决传导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建构具有创新性质的信息结构和信息意义,实现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之目的。
3.增强收集信息的主动性。信息是基于一定的情境(信息储备、社会环境等等)获得的,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信息意义的能力,而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取决于信息的储备量和信息意义的建构。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学生必须主动做好各种相关信息积累的准备和分析,为随之而来的信息结构和信息意义之建构奠定扎实的基础。
4.转变为信息结构及其意义建构的主体。信息的获得最终取决于学生积极建构的主动性。学生在具体信息及其意义建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主体意识,面对问题,认真思考,勇于争辩,积极解决问题,在师生的集体协商中和思想观点的相互激烈碰撞中构建信息结构及信息意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出更灿烂的知识火花。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优化
从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目的看,任何课堂教学信息传导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结构,这要求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特点。
1.课堂信息的二重性。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信息传导过程阶段有着不同的信息“身份”。首先是建构主体自身的信息及其结构储备(包括学生与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即“元信息”,这是信息主体建构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基础。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建构出的信息结构及其意义与“元信息”不同,是在教师辅助下协商讨论思考的结果,是“新信息”。“元信息”和“新信息”各自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有不同阶段、地位和内涵,显示出信息的二重“身份”特征。 2.课堂信息的关联性和目的性。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是以主体间(包括学生集体与教师等)相互协商讨论与反思为内容的协商式建构模式。其中,信息是每一个协商主体进入协商前所必要的储备;同时,又是每一个主体进入协商的关联和目的。信息的关联性和目的性,使主体紧密团结,共同围绕着建构新信息结构及其意义而努力。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模式的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模式是教师、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主动的协商式信息传导模式,教师采取民主式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多向交往方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绝对单一主体的局面,要更加强调与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地位,形成以教师信息传导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学生与教师多向互动的主导――主体协商式信息传导模式。为此要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就信息传导主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以及教师。主导―主体协商式信息传导模式的前提是各主体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宽容学生犯错,这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平等参与、充分沟通、讨论以及反思等。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管理和服务上,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2.师生交往的多向互动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是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所谓单向交往就是仅教师主动向学生传导知识信息,缺乏学生对信息进行心理加工、反馈;所谓双向交往就是仅教师与学生个体进行双向互动,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在多向互动主导―主体协商式信息传导机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多向交往,即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都是双向互动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课堂教学信息传导呈现出和谐融洽的氛围。
3.课堂教学信息的对称性。这要求信息传导主体在协商时必须保持对主要信息的知晓,包括传导的主题以及有关主题的相关资料信息等。为此,要在协商前,相互交换各自所准备主题的相关信息。为此,学生必须课堂前做好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准备工作,比如,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方案等等;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信息传导做好整体的规划、尽可能地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测准备等。
4.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程序性。程序是信息传导的实现保障。主体在信息传导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由情境―协作―对话―信息建构及其意义建构等内容顺序进行程序性先后设定,如情境阶段是师生对传导主题的确定和资料查找,协作阶段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对话阶段是师生发言、讨论及争辩,信息结构及其意义建构阶段是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总结、应用与反思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388.html上一篇:网络化合作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