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对外汉语教学中姓氏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姓氏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略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作者简介:诸萍,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调查与语言运用方向。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3

  一、引言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人类姓氏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姓从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性标志符号,到姓氏合二为一不再区分从而成为表明个人及家族的符号经历了漫长的时代更替和历史演变。那么,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成书于宋代的《百家姓》中共收集了单字姓氏444个、复字姓氏60个,共504姓;明代陈士元编纂的《姓镌》中收录单字姓氏和复字姓氏共3625个;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了我国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11969个;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中介绍:“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大量文化因素也承载着上千年中华文化的发生与演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现今能查到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姓氏文化的教学策略的文章仅限于2011年吕振华、张凤在安阳工学院学报上刊登的《对外汉语视域下的姓氏文化教学》一文,简述了对外汉语视域下姓氏文化的相关教学策略。其他的多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或成语教学或熟语教学的教学策略的文章,抑或是口语课、听力课等的教学策略的文章。因此,把中国的姓氏文化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拓展学习,是方便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的途径,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国际化交流和文化大融合发展潮流的积极举措。

  二、对外汉语教学视域下的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姓氏,并在随后的朝代更替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而在现代欧美国家,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的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一)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每个姓氏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强调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一种清晰的自我定位。中国姓氏体系的产生,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上古时期,姓和氏最初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源于同一父性族祖的分出去的各支系。[1]姓是氏的源头,是一个部族的族号,侧重于血统关系,最早来源于图腾;而氏是姓的分支,更强调地域概念。随着人口的繁衍,一个氏又会繁衍出不同的氏。姓一般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则是区分贵贱的标志。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男子称姓不称氏,女子称氏不称姓。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才逐渐消失,合二为一。中国的姓氏制度也才逐步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一般的,姓氏主要有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等几种,其中属单姓最多。按照中国的姓氏文化传统,子女姓氏一般都随父亲,同姓的人同族,这样就有了亲疏远近,同族的人凝聚在一起才能生存、发展、保证种族的繁衍生息。但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也有不少例外,如:有些单独孩子的家庭随母姓,也有一些是将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复姓。姓氏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众多常见的姓氏都和狩猎、农耕文明时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如:弓、牧、车、茅等姓为器物工具;鱼、虎、鸟、雀、凤、熊、燕、马、牛、羊等姓是狩猎的对象;花、叶、谷、田、苗等姓更是直接和农业生产紧密关联;水、木、山、石、沙、贝、路、井等姓则是人们周围的自然物。中国人的姓氏以家族为中心、辈分严明,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信仰。

  (二)中西姓氏文化的异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据史料记载的姓氏大概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姓氏;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姓氏;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姓氏。据记载,古代西方人没有姓氏,他们遵循死后名字就不再被提起的原则,以此来表现对祖先的崇敬。后来直到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英国才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姓氏体系。

  以英语国家作为西方代表,中西方的姓氏文化存在着若干共同点与不同点。

  1.其相同点主要有:

  1.1中西姓氏中都存在着单姓和复姓,且都以单姓使用者居多。如:汉语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英语国家的Bush、Red、Buck、Jones等都较为常见,但欧阳、上官、司马、Lloyd-Jones、Bartle-Smith、Burne-Jones等则用得较少。

  1.2中西姓氏体系中都存在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汉语中的游、孔、员等,英语国家的McPherson、Fitzgerald、Johnson等;都存在着以居住地为姓的:如汉语中的东门、西廓等,英语国家中的York、London等;都存在着以职业为姓的:如汉语中的卜、商、巫等,英语国家中的Thatcher、Barber、Cooper等。   1.3在中西姓氏体系中,子女一般承袭父性,但名字都有男女之分。一般地,女孩儿名字都带有有美丽贤淑、聪明可爱之意,如汉语中的花、娴、秀、丽、敏等,英语中的Lily(茉莉花)、Hellen(迷人的)、Diana(源于希腊语的月亮女神);而男孩儿名字大多含有活力阳刚、勇敢威武之意,如汉语中的刚、明、猛、强等,英语中的Andrew(勇敢直率)、Lewes(人民的保护者)、Martin(战神的尚武的)等。

  2.其不同点主要有:

  2.1从姓氏体系的历史发源来说,中国的渊源比英语国家的要悠久。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概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而西方国家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

  2.2从姓氏的实际运用角度来说,中西姓氏体系中,子女一般都承袭父姓,但是中国妇女结婚后一般都保持原姓,而西方国家女士结婚后一般改为夫姓。如在中国,张三和王晓芳结婚后王晓芳还是姓王,而在西方国家,Mary Jones和Peter Cook结婚后就改为姓Mary Cook。

  2.3从姓氏中复姓的形成角度来说,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都有单姓和复姓,以单姓居多。但是汉语中的复姓是不可以拆分的,如诸葛、司马;英语中的姓氏是由父姓和母姓何在一起形成的,是可以拆分的,如Tailor-Jones。

  2.4中西姓氏的排序正好相反。汉语中,姓氏排序采用姓加名的形式;而英语中姓氏的排序采用名加姓的形式(而名字多的则按首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顺序排序,姓放在最后)。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姓氏文化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总体设计中的中心环节,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环节,其中各环节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针对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姓氏文化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确立目标,联系文化

  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不明确往往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较为松散。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对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教学目标认识还不够清晰,且目前姓氏文化教学还没有较为统一而系统的教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独立于文化而存在,必须要牢牢把握文化的教学。

  就对外汉语中姓氏文化的教学而言,教师在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必须要注重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从而能够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以致用,能够达到一定的汉语交际水平。如:在汉语中,称呼上级、长辈或师长的时候,可以用“姓+职务/职业”,即习主席、李总理、张叔叔、王教授、陈老师等。且依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要求,当着听话人面称呼时,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即不能说“李克强总理或克强总理”或“张华老师”。

  当然,在汉语的称谓语中还经常加入情感化色彩以表达亲近化的特点,常用的有“老+姓”或“小+姓”两种。“老+姓”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下:①两个人年龄相仿且在工作中有上下级关系时,上级可称下级为“老+姓”,但下级或晚辈不能称上级或长者“老+姓”;②年龄相仿(至少是中年)且双方关系比较亲近的,不具有上下级关系但可以互相称呼“老+姓”,即“老+姓氏”。“小+姓”则常用于具有上下级关系或辈分差异的交际双方之间,上级称下级或长辈称晚辈为“小+姓”,如小王、小李等。

  (二)循序渐进,师生互动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学时间外,还要注意控制好每次上课的教学节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中国姓氏即汉字本身往往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文化信息,将那些隐藏在汉字背后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授给学习者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情,采取专题视频解读法、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实地参观名胜古迹活动等具体的策略,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两点教学原则,以此来更加深刻地在教学中导入与中国姓氏文化相关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同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上,还应该显示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充当课堂上的导演,尽可能与学习者进行目的性互动,想方设法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其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因汉语水平有限难以理解老师的全部话语而出现注意力下降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师要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语言也要尽量简单,用最简单的话讲解姓氏文化中较难的知识。比如,让学习者表演姓氏文化的简短对话,制造实用的话语情境,然后让其他学习者进行纠错讨论;在讲解难懂的姓氏时,可先用造字法将其拆分成容易理解的小部分,再进行解读。或者也可以选用简单生动的动画短片进行知识传播。

  (三)入乡随俗,重姓轻名

  入乡随俗,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经典名言,即要求教师首先融入所教的学生的文化圈,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使之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古有《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亦是如此。入乡随俗有利于教师了解异域风俗、提高自身亲和力、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迅速融入学习者群体,并顺利展开汉语教学,此为“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熟悉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言语行为、信仰和禁忌等,例如,在英语国家学习者面前讲授姓氏文化课程,话题可以围绕他们姓名的构成方式等熟知的内容展开,而不宜选择其他。因为在文化接触、文化交流或文化特质的同化过程中,每一方都十分清楚己方的参与者而不太了解对方的参与者。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但因为中西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等的不同,中国人坚持奉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原则,西方人则更加“重名轻姓”。由于深受崇尚共性、宗族至上民族心理的影响,姓氏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家族标志,虽姓氏繁多且单姓、复姓复杂,但姓氏必定在前,且相对稳固,而代表个体符号的名字只能置于姓氏的后面。这种姓名结构反映出中华文化“重姓轻名”的民族心理。而西方人名一般名在前,姓置后,完整顺序为:教名+中间名+姓氏。介于中国文化“重姓轻名”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国家领导人姓名时也需严格尊崇,如“习近平主席”一般译作“President Xi Jinping”。

  (四)对比领悟,求同存异

  各国各民族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不同语言的姓氏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色彩等方面有可能大同小异,也有可能差距明显。尽管教学原理强调第二语言学习时要尽可能减少母语的干扰,但在姓氏文化的学习中,联系语言、文化差异来认识和掌握无疑是一种有效方法。可见,人名是探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发展过程的化石,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民族语言结构、文化发展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扩大共识,同样也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

  对比中西姓氏文化的相同点发现,常用姓氏大概有三大类来源。①以动物、植物之名为姓。中国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周围的动物、植物的名称,如马、牛、熊、田、苗、花、叶、谷等;英语国家中以动物为姓氏的也多见,如Bull来自公牛、Fox来自狐狸、Buck出自雄鹿等;以植物花果为姓氏的也相当普遍,如Stock意为紫罗兰、Lotus意为荷花、Rice意为稻谷、Rose意为玫瑰花等。②以颜色为姓。在这个层面上中西方姓氏文化高度相似,如《百家姓》中有“红”姓,“黄、蓝、白”姓的人也较多,分布也广;英语国家中也有Black、White、Red、Bright、Green等。③以周边常见自然物为姓。如“木、山、石、沙、贝、路、井、林、丘”等姓都是人们周围常见的自然物;英语国家中的Water、Wood、Rain、Snow、、Frost等也体现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结语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张德鑫先生曾经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要传播中国文化。”姓氏系统它不是一个孤立地存在物,作为人名的物质载体――语言文字形式以及这种形式背后所反映的信仰、社会心理、价值观等,都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像一张记录千年传统文化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中外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也折射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但是,由于作者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限,因此文章中所罗列的教学策略可能尚不齐全或是存在着一定的实践局限性,望请大家批评指正。

  注释:

  [1]谭 舯 中国姓氏文化 [J],黄埔2013年02期,2013

  [2]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256页[M],教育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9

  [3]黄晓颖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552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