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对高校就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若高校学生将英语的学习仅停留在掌握语法和积累词汇以及英语四、六级考试上,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化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英语翻译课的学习,大学生不但提升了自己的英语翻译能力及技巧,而且将更加了解硬汉语言的差异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当前翻译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知识更新快、涉及面广,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各高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培养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专业口笔译人才。因此,翻译教学也成为学者、译者不断探讨的课题。此外,新时期也为翻译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即改变翻译教学观念,培养掌握基本翻译理论、具备一定翻译素质、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了解必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具有解决翻译困难的能力。
目前中国的翻译课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也呈现出内容不一、方法不一、途径不一的状态,使翻译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事实上,翻译教学目的决定翻译课的成败,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有的教师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比较重视翻译的结果。有的教师以培养学生翻译素质作为教学目的,不强调统一的翻译答案。因此,翻译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概念及理论的阐述,对翻译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1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在讨论翻译教学的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弄清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这两个概念。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相互关联但范畴不同。由于范畴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所以到目前为止,很多教师都把两者混为一谈,造成了课堂教学处于两种概念的中间地带。
翻译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技巧和理论,提高翻译能力。教学翻译是指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用翻译的方法训练、运用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有人认为,教学翻译是翻译教学的初级阶段,其实也不尽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外语为中心,是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后者将外语能力视为获得翻译能力的前提条件。后者是自成体系的翻译职业的培训。教学翻译附属于外语教学,以巩固外语知识为目的,其教学重点是外语的语言结构。而翻译教学式独立的学科,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翻译职业的理念和技能,其重点在翻译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的前提也不同:前者不要求学习者有很高的双语水平,而后者建立在对双语都比较熟练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翻译教学的目标性问题。
2 翻译教学的目标
翻译教学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是更高形式的翻译教育形式。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看作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翻译能力研究成为20世纪70年代过程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威尔斯从双语视角方面提出,双语能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共同构成翻译能力的基础(Wilss,1976:117-137)。译者必须具备源语文本的分析能力和译语文本的产出能力。纽伯特认为,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变易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主题能力和转换能力(neubert,2000:3-18)。他还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五个参数,即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以这些概念为依据,翻译教学一直以双语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译者的语言转换能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翻译教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译者作为翻译教学的主要培养对象,也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翻译能力对于译者来说只是一种动态的外在条件,译者素质才是译者的内在条件。要想使翻译教学走向全面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就必须将译者素质的培养纳入到翻译教学中。译者素质是指译者从事翻译活动必须的生理、心理、语言等主观条件,主要由陈述知识和以陈述形式表征的程序知识构成,是译者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译者能力是译者素质的外化主要体现为译者应用程序知识解决翻译问题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李瑞林教授将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统称为译者素养。他认为:“译者素养是两者综合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译者素养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随着翻译事业的迅猛发展,翻译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性质的劳动,它和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来的翻译工作者必定面临着多重身份,他们可能是语言的转换者,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或经济利益的创造者。因此,翻译教学的目标势必要从培养翻译能力转化成培养译者素养。具体包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素养、知识素养、社会素养、批判素养和道德素养等。使翻译教学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培养综合性翻译人才服务。
3 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途径
培养译者素养的翻译教学目标,为翻译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是翻译教师正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为了达到翻译教学目标,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3.1 重视理论研究
有些教师认为翻译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实践,学生应该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只要有时实践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各大院校也故意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翻译教学课程,他们把自己的翻译经验和技巧传给学生,是学生受益匪浅。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现象。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翻译学者指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规律的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不是对翻译行为做出规定或者限制,而是引导翻译工作者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翻译的客观规律。理论的导向功能可使知识迅速转换为能力。经过理论知识的武装,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也会事半功倍。当然,目前的翻译理论派别不一,种类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语言学派、功能学派、阐释学派、解构学派等。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能把所有的理论原封不动地推给学生,那样会使学生陷入混沌不清的理论混战中。教学应该具有选择性,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介绍某些对学生有益的理论,使翻译理论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3.2 教学方法多样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没有设定统一的归化教材,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行选定教材和安排授课内容。翻译教学也是如此,给教师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要实现培养译者素养的翻译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避免单一性,因为多维度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激发内在的潜力,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不断做练习、对答案的模式。我们要知道翻译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他们在不断的比较和探讨中获得新的认知。同一个文本在不同语境下评定标准是不同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兴许会发现自己的译本也有可接受性,从而信心倍增。而且,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形成。
3.3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这里所说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译者来讲的主体地位。以前,很多人认为翻译工作简单机械,把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最不起眼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大多数翻译文本中,尤其是非文学翻译文本中,人们都看不到译者的名字,从而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但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立。学者们认为译者作为语言的转换者在翻译过程中承担着很多重要的责任。通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译者不是翻译过程的附属品,而是源文本向目的文本过渡的指挥者。译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直接决定着目的文本的走向。因此,翻译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把自己看作是翻译的主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翻译任务。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新时期翻译教学的目标应该有所转变,应该从培养翻译能力提升到培养译者素养的高度。由于译者素养涵盖范围很广,属于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翻译教学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水平的教学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善于采纳科学的教学理念,耐心和学生沟通,敢于进行创造性实践。翻译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翻译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6294.html上一篇:浅谈技校机械制图课的教学
下一篇: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