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诠释
2012年12月底,教育部规划司启动了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在教育部积极推动下,于2013年6月2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关于“什么是应用型高等学校、如何建设、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么培养”等办学的根本问题还在探索中。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及定位,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完成从“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作为扶持,需要学术界建立全面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1.2 “3+1”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部部署的建设应用科技型大学试点工作的开展,各地方高等大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重点放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上。重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主动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基于此,高校积极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众多高校模式选择之一。“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前三年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在第四年,根据专业和分流方向,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准备工作的学生在相关的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1]。
2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倡导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级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始终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管理中。但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处于一种粗放式教学模式,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 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制约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开展
(1)现行教学管理队伍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等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片面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忽视学生消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认识意识不强,重视力度不够,服务意识薄弱。对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缺乏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单一的教学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生硬的教学计划等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需求,高校教育应向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方向发展,教学形式、管理形式也应多样化,而现阶段的教学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3)片面的教学考核评价指标抑制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考核一种形式,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不太注重或重视不足。这样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习效果的评定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形成性评价,无法真正的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也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再者,目前的评价手段也比较单一,把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考试在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这种评价标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
3 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应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使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就必须革新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等,特别是教学观念的更新。”[2]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课程综合化的原理重新构建课程的逻辑结构,变“讲授中心型”为“教学复合型”的精细化课程设置模式,“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3]把教学管理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积极构建“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效果体系、保障体系”为一体的复合式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的精细化、科学化。
(1)教学理念文化的塑造。转变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传统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教学新理念。明确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定位,强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形成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树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理念。一是树立“新三中心论”的课程教学观念。二是吸收先进理论,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程观。三是改变单一质量观,树立多元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2)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信息。开发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课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打破教室讲授传统单一模式,积级开发一定课时量的“网络教学+课室教学”的新式教学。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高校理应成为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先进管理的代表,只有在这种氛围的教育和熏陶下,才有利于学生也学会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把其培养成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所获取的与课程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对于本课程所涉及知识更新,社会需求最新动态,接受者特征等信息点,为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过程提供信息支持。②技术。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技术指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应用型“3+1”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工作者充分发掘适应人才培养的各类方式,掌握教学技巧。运用模拟法、情景法、教案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达到书本知识在仿真情况、活动实践中的应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企业现场教学的方式,通过技术的处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③管理。创新教学计划管理,形成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应用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教学计划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方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改革的重点考虑了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教材充分突出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发挥网络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学生对课程学习效果的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为根本。不再一味的以期末考试为衡量重要内容。尊重发展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更加科学,更加生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①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以尊重学生、相位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的自觉性、正确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自我做出一个恰当的评价。充分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②团队评价。基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性,在效果体系中引入团队评价指标。将学生融入到团体中,给予团队意识、团队合作的综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锤炼与发展。③教师测评。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通过测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可以分阶段进行。形成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优化课程考核结构,避免“一考定成绩”的情况。不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唯一指标。在评价考核体系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多级多层次综合性课程考核体系。
(4)完善课程综合评价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教学软环境,教学软环境的优良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学风、学生学风、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倾向、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教学软环境具有潜在性、内隐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二是教学硬环境。教学硬环境对课程改革起头直接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