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需求
1.1 教学内容统一化,与专业联系不密切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许多高校,对大一的新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用的统一的大纲和教材,不论基础,不论专业,大家学的都一样。这样统一设置教学内容对学校来说当然省事,但因为不分学科,不分专业,学生学习起来不是很理想。虽然学生也意识到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对将来就业有好处,但若能跟专业有结合,相信学生学起来会更有动力。
1.2 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快
计算机在软件、硬件上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以微软的办公组件为例,office的最新版本为2013版,但在有些学校还在以office2003为教材版本,这使得部分同学提不起兴趣,认为学习太老的软件没有多大意义。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将教学内容跟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紧密结合,能及时反映技术更新的特点。
1.3 课时设置不太合理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课时设置不太合理。如将总学时定为48学时,则将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均定为24学时,学生在上这门课时普遍反映理论课时太多,实验课时太少。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并能将这些软件应用到专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主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来满足学生需求。
1.4 考核方式落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跟其它课程有很大差异,因此,这门课程的考试也应有别于其它课程的考试,应将笔试改为机考,或机考+笔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才能体现这门课重实践的特点。
2 提供多层次的教学资源
2.1 分层次教学
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丰富,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学生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起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不过这种基础会因为地区或各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些差异。进入大学后,若所有的新生都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基础好的同学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级教学。如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在新生刚入学时就举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的测试,若测试合格则可以直接进入提高班学习,若测试不合格则编入基础班学习。对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直接取得这门课程的学分,让他们可以省下时间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知识。对基础班的教学侧重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对提高班的教学侧重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软件的应用能力上。这样分层次教学更能兼顾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早,很多高校都已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但观察一些高校的课程建设网站资源后会发现,这些资源都是将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实验内容等作为主要内容呈现,这些内容当然也重要,但若能在提供操作系统实验、办公组件的实验、网络知识这些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更高层次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专题、模块讲授,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的观看,能集中、连续性的学习。同时提供师生实时互动的网络平台,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既能及时得到指导,也能将学习上的想法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内容及时做出调整,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相长的状态。
3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进行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授这门课侧重向学生演示软件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这种讲解如果是在机房向学生讲解效果还好,若是在教室里通过投影向学生讲解,则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因为投影屏幕有限,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看清软件的某项功能是从哪里调出来的,稍不注意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大部分课时都安排到实验室中讲授,就可以避免这一点。
在实验室中授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软件功能的讲解,还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就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驱动教学法”[6]。在讲解某个软件的功能时,可结合具体的专业,选择跟专业相关的案例切入,或由老师设计跟专业相关的任务交由学生完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案例或布置的任务中熟悉软件的功能,将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如授课对象是旅游管理专业,在完成办公软件的讲授后,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用PPT介绍一个当地的旅游景点,要求用到文字、图片、表格、声音、短片等,添加丰富的动画效果,展示景点的特色,这样的任务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完成,又跟专业相关,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主动。 4 将教学与社会需求、工程实践相结合
当前社会的普遍看法是高校学习的知识要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何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跟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高校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落实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若能在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任务后,能够针对每个专业找到一个跟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该单位提出的工作需求完成一个大的实验任务,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实际需求应该比任何教材上的任务更生动、更具体、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任务中也最能考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面对实际问题分析求解的能力,真正实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与社会需求、工程实践相结合。
5 实施有效的考核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已经稳定为机考或笔试+机考的形式。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的出勤率和实验成绩组成。也有少数高校采用期末笔试的形式。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笔试过渡到机考是大的趋势,目前采用笔试的高校也应尽快过渡到机考形式。相应的,就要考虑如何设置机考的考试内容,怎样合理的评定考核结果。
5.1 机考考试内容的设定
针对目前机考考试题型单一的情况,可将题型多样化,设置单选题、多选题、填空、综合操作题等多种题型,涉及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对综合操作题,可在涵盖知识点的基础上与专业应用相结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有效评定考核结果
目前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多数是以平时出勤率、实验成绩、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比例综合,但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考虑增加大作业在最终成绩中占的比例,这个大作业可以是上文提到过的跟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提出的工作需求,通过考查学生完成大作业的情况,更能看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也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
6 结语
作为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年的教师,针对高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在认真研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设定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出一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改革探索的方法,与同行和其它高校在教学研究上互相参考和借鉴,努力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