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人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协同地运用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效率。东尼?博赞(2010)在《思维导图》一书中是这样对思维导图进行描述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是用图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是知识与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它通常将某个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者方框等符号之中,然后用线条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连线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激活和建构相关图式知识,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一)写作准备阶段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信息输入,写作也将无法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课堂,运用思维导图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语言、内容以及形式图式,并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为之后的写作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式图式是关于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等的宏观知识,具有层级性。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分层的特点,以文章主旨作为中心词,利用主要分支和次级分支将文章的篇章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弄清行文思路。
有关内容图式的激活分两方面:文化背景和主题观点。文化背景往往是学生所不太了解的,所以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课上自由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在主题观点图式的激活过程中,教师首先举出一到两个主题观点,并将其加入到形式图式思维导图上去,给学生示范如何绘制思维导图。教师示范之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把各种观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此时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作文题目的中心词,主题的观点处于思维导图的主干位置,学生基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把小组成员的意见展现在思维导图上。
在语言图式的激活和重建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前面的思维导图边讨论边在各个主干上添加与之有关的词汇。由于词汇具有多向性,每个词以自身为中心通过线条的向外散射能够不断衍生出新的词,而每个人大脑中的图式结构也不尽相同,不同人对词的联想也就不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需要运用思维导图的不断扩展性特点,把组内成员联想到的所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呈现出来,使学生原有的语言图式得到充分的激活,同时通过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互相补充,学生的语言的图式也可获得新建。经过此阶段,学生的语言图式得以充分的激活和重建。三种图式得到充分的激活以后,各小组自然形成了一个关于写作任务的综合性思维导图。
(二)初稿的拟定
根据写作准备阶段激活和重建的图式,学生开始进行写作。由准备阶段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导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现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把思维导图作为写作提纲,次级分支上的相关词汇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初稿的拟定过程中,学生被激活和重建的图式得到巩固。
(三)同伴互评,撰写终稿
撰写完初稿后,首先要采取同伴互评的形式。教师向学生介绍作文的评判标准,然后小组成员间相互批改作文,帮助对方改正语法及拼写错误。在同伴互评之后教师撰写评语, 直言亮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根据修改意见撰写终稿。此时学生所激活和重建的图式得到及时的巩固。
三、结语
词汇知识、主题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的关键就是在于学习者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的激活和重建,而这个过程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的调整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将这种思维过程及产物以通信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充分的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并促进图式的重建。由于思维导图清晰的呈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图式的变化,方便教师监测,及时调整,增强了图式的激活和重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