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试着改变这种旧观念,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他们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对幼儿自己动手与准备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哪一组的替代物最形象?使用得最好?在评价中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2]。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先自己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我就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然后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一、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利用挂图等直观教具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而启发幼儿设计场景。如教游戏《小羊和狼》,幼儿初听故事内容后,我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故事场景如何布置。幼儿说:“要搭围墙、门,房子后面要有一棵大树,小羊家要搭一个灶台,因为狼要在灶台上点火。”“小猫也要躲在灶台上”……幼儿理解了故事情节,从而就设计了如此精致的场景。二、加深体会人物性格。要求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让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灰狼?从哪里看出来?”“后来小羊又变得怎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幼儿表演时才能增强自主性,大胆进行想像、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三、组织幼儿参与角色语言和动作设计。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不适合直接表演,从作品到表演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即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使之适合表演。过去,这个过程大多由教师包办,幼儿模仿,现在,我改为组织幼儿反复听读作品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幼儿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3]。
鼓励幼儿合理创新。表演游戏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它是以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像创造性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表演中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表演《小羊过桥》,教师发现一组幼儿并没有像原作品结尾那样,两只羊打架,最后掉到河里去,而是两只羊经过商量,决定以“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退回去。对此,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有所创新。又如表演《小熊请客》,幼儿改变了用石头砸大灰狼的方法,而是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然后扔出去让大灰狼吃,从而毒死了大灰狼。有的幼儿则准备了一支手枪,打开门把手枪对准了大灰狼……幼儿大胆地创造、改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到了发挥。
鼓励幼儿独立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前教师总习惯充当问题的调解者,使幼儿一遇问题就想依赖老师,这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背道而驰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时,一组幼儿发现人数多了一个,怎么办呢?我启发幼儿想办法。多出一个小朋友可以干什么?幼儿立刻想办法。有个幼儿说:“可先让他当观众,等会儿再轮到他表演……”幼儿想到的办法都不错,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问题解决了,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开始表演[4]。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护好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懈努力,倾注满腔热血去实践、去研究,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