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尽管现行教材的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构建教材体系,但仍无法完全适合现实中每个学生的需要。况且,教材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内容相对稳定,也不可能及时地吸收科学发展前沿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相吻合。再者,教材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反复实验、修改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顺序。
例如,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年级小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将0-9各数放在一起认识。再如,在学会“9加几”的加法后,后面的“8加几”“7加几”……放在一起学,放手让学生利用已学会的思考方法去学习后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能够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联系实际,充实教材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本中的有些题材脱离了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及时进入课本。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以增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利用买东西这样的实践活动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模拟购物,了解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如,买1角一块的橡皮,能买10块;买一把尺子,应找回2角;买一把小刀,还差2角等。通过实际购物,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实际价值。
三、转变教育观念,突破教材的封闭性
1.引入开放式题材,充实教材内容
现行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开放式题材,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从唯一答案的固定思维模式框框中跳出来,学会灵活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表内乘、除法”后,在实际应用时,可组织下面的讨论:“妈妈买了相同价格的几盒糖,付了40元钱,售货员找给她4元钱,你知道妈妈买了几盒糖吗?”学生求出买糖用去了36元后,后面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每盒4元,买了9盒;每盒9元,买了4盒;每盒6元,买了6盒;也有学生想出:每盒3元,买了12盒;每盒2元,买了18盒等。这样的设计,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运算策略多样化,克服思维定式
现行教材对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12-4=?”时,教材上要求学生想:因为4+8=12,所以12-4=8。对于这道题,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减去4;又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4=6,6+2=8;也可以把4分成2和2,12-2=10,10-2=8;还可以想4+8=12,所以12-4=8。通过对比、讨论,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计算方法。
四、改变教材中的问题设计
教材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应用题内容与呈现方式,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正叙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哪种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求谁的问题,原来很简单的问题却人为地复杂化了。学生机械、生硬的模仿,增加了难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反叙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还是这三个问题,学生始终摆脱不了旧知思维定势的限制,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摆脱教材的束缚,解放思想,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研究数量关系,想办法解答。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我们就应给予肯定。
总之,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应以教材为依据,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注重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收集数学素材,注重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收集学习素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做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7118.html上一篇:阅读教学因情感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