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传统“班级授课制”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形式单一,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都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学生分层
在授课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为标准分成不同层次,确定不同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根据摸底结果,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A层(高):对Windows 7操作系统熟悉,能够使用Office 2010基础型功能、Internet和常用软件。
B层(中):对Windows 7、Office 2010、常用软件有所了解,但没有具体操作。
C层(低):不了解或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大多数学生属于B类,要让师生都明确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所处的层次,务必让学生树立学习计算机的正确态度和信心,正确对待分组,目的是防止A层学生骄傲自满,B层学生得过且过,C层学生心灰意冷等。
(二)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根据计算机课程要求和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而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目标分成不同层次,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如学习Excel公式计算时,A层学生除了会用公式计算外,还应主动探索函数计算方法,B层学生则按大纲要求完成相应内容,C层学生则要认真仔细地听讲。
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停留在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教学应当激发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这完全符合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抽象思维内容较少、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只有充分地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上机操作形式多样,一般性上机操作面向B层学生,特殊性操作面向A层学生,C层学生完成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点不同,A层学生基础好,应考虑如何拓展和加深问题难度,C层学生基础弱,更多地考虑知识的巩固,做到稳步推进,同时缩小A层、B层、C层间的差距。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一种体现,在作业的布置当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决定,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让作业模块化,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设置综合性或拓展性较强的任务,如在Excel中利用函数计算表格中工资项的同时添加“if”条件计算奖金。对于基础较弱的C层学生设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程度的任务,加深对Excel公式与函数的理解。这样分层不至于出现完不成或过于简单的现象。
(五)评价分层
评价分层的基本要求是评价要有差异性与及时性。为了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本阶段应当清楚每个学生所处的层次,并给学生指出其优势和不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对C层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增强学习动机。对B层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对A层学生,则可以用评价增强其竞争意识。在分层评价过程中,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整个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三、分层教学的好处
通过分层教学,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目标,使学习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有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正确地制订教学方案和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仅是学习的导向,更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7181.html上一篇:英语教学中专业英语词汇的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