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
当前,由于职校教学相对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要求课堂上更灵活?更要有合作学习,于是我有时会看到有些老师无目的地设计了合作学习。前不久我听了这样一节课:教师先请一位学生在班级里50名同学中任意点4名同学,看看这4位同学中是否可能有两位是同一个月出生的。经过活动,时有时没有,然后教师抛出一个“至少要调查多少名同学,才能使有两个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月”的问题,教师立即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其实在我看来,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不能一下子就讨论,讨论什么?每个人还没有想出什么意见讨论什么呢?只有让学生先想一想,根据不同的人思维的不同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学生们的想法越多,思路就越开阔。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今后的数学学习十分有利。
二、给学生一个“动手”的空间
曾听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研究才可能有效地学习到知识,才能记忆深刻,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练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材平面解析几何中有关椭圆的章节,如果只通过教师讲,效果可能一般,但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不但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日后进入实习单位打下好的基础。因此,在讲解《椭圆》的时候,我就让学生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做做看:取一根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画出的图形就是椭圆。好多学生在操作之后,不由得发出了感叹: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番。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有“动手”的空间,不仅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几何经验,且使学生对几何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感受数学时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因此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活中的情景,让数学更加生活化,成为摆在我们职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离开了教学活动中提供的空间、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例如,我在讲《平面向量》时,通过一款流行的电脑游戏《愤怒的小鸟》,让几个学生上台来演示游戏,并通过多媒体让其他学生观看。有一位学生由于方向没掌握,导致没打到目标,我让其他学生讨论为什么没打到,学生纷纷说没掌握方向;另一位同学吸取前面学生的教训,瞄准了方向,但是力度没够,还是没打到,学生又纷纷说没掌握力度。于是通过学生的探索,简单而又有效地引入了向量的概念: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通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不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那么你和学生都将会有异样的惊喜与收获。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
职业学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有展示的欲望,因此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于数学题的严谨性导致我们数学的展示空间较小,但正是由于空间较小,就更显珍贵性与不可复制性。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学生来展示,那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极坐标中的心形曲线时,我本来准备的课件里引入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由于电脑问题无法播放,在我万分焦急的时候,班级上一位平时数学成绩并不出众,可音乐有特长的一位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我带了口琴,可以给大家配乐。”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请了这位学生,哪成想这位学生很淡定自若地展示了口琴独奏《梁祝》,配上我的讲解,课堂效果极佳。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这位同学上课逐渐活跃起来,对数学的兴趣也渐渐浓厚。
给学生一点空间恰似给学生翱翔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通过教师为学生搭建空间,让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舞台。只要创设有利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就会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精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7622.html下一篇:课堂教学中有效调控策略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