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融合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2259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33-02
一、前言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性决定了单凭学校内部是培养不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全世界共同的做法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客观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制定面向“十二五”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体现职业特点的诉求。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新发展时期对校企合作认识的深化,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融合式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各个国家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英国的“工学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等。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职业院校在借鉴先进国家校企合作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重融合”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共生态”模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在详细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校企全程融合规范化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融合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将行业标杆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作为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载体;融合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将公司典型岗位的精英人才引入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建立不同层次的校企融合式师资团队,弥补高职师资短板;融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借助企业集团不同类型的项目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营造职场氛围;融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校企交替”使学生能胜任现代服务业背景下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准员工”工作式顶岗,“学徒制”带教,训练学生岗位综合作业能力,弥补学校自身条件不足,提供学生了解企业、适应企业进而融入企业的“过渡期”,为学校、企业、学生成果分享,合作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融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学历教育往往以学校考核、终结性考核为主,为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社会要求,为合作就业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融合,形成了理论教学以学校评价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评价为主,关键岗位实训企业评价“一票否决”的融合式教学评价模式,谋划“三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2.融合式教学模式构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过程的岗位作业与管理。在校期间重视企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在就业时实现校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且参与程度越深效果越好。融合式校企教学模式构架必须体现在企业全程介入,学生通过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践技能训练,结合“学徒制”顶岗实习,提前感知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顺利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即招生介入(企业提出要求)―始 业 教 育(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基础教学(企业介入认知实训专用周教学)―专 业 教 学(企业介入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技能专用周实训)―毕 业 教 学(企业介入毕业顶岗实训和毕业论文)。
三、融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房地产专业的实践
1.构建校企交替、全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制定“以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房地产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在详细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基础上,经过多次沟通,构建校企交替“订单式”合作办学实施模式。校企交替合作办学模式从行业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出发,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制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接受企业实践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技能的指导,获得岗位需要的技能资格证书,而后返校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获得未来持续性学习能力。这个校企交替过程是企业、学校的全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学校和企业前期充分融合,合作研讨就业岗位、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并反馈至专业团队。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在互融式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要由学校完成,企业承担部分核心能力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实训中获得技能,返校后再进行递进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毕业顶岗实践阶段,由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校企全程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配备企业方班主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组织参观企业重点项目,参与项目实际操作全过程,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联合培养,让企业介入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制定过程,参与学校各个教学环节,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最终保证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开展毕业实践环节教学,最后到相关企业就业。 2.建立深度融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学贯穿能力、能力实现就业的教学理念,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采用校内外两大教学平台,工学结合、学用融合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专项能力、岗位职业资格综合能力、顶岗获取职业经验能力等。为保障融合式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共建体系,即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共同考核,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利用企业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和专用教室、办公室,通过场景布置,营造职场氛围,传递企业文化;利用企业集团旗下专业公司和遍布全国不同类型的众多项目,安排学生开展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轮岗实习。目前,已建立总实训基地及20多个分类型项目实训现场,涉及高端住宅(含别墅、平层官邸等)、写字楼、商务酒店、城市综合体等,企业全程提供实训场所。在此基础上,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开展课题合作、技术服务、职业资格培训等,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了专业学院,扩大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形成“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是融合式教学的核心,我们将行业标杆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职业证书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行业协会、企业和学院的共同力量,充分调研岗位群、岗位需求分布、岗位知识需求、岗位技能需求和岗位人才成长素质要求,开发适合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课程架构。目前,专业构建了“宽基础 多方向”“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按照不同方向进行订单式培养,方向课程与岗位群一致。学生校内接受专业知识,校外开展技能训练,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培养下,考取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践教学是规范化、项目化、真实化的 “工作式顶岗”,由合作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经双向选择,企业、学生、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并最终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始学生已成为合作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为每位学生配备“带教师傅”,校企共同管理,其待遇和要求等同于实习员工,学生顶岗实习结束进入公司就业。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来实现满足现实社会和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构建校企互融互配师资团队。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建立课堂教学以专业教师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以企业教师为主的不同层次校企互融互配师资团队。为落实学院“二融合、三对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对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承担现场实践教学任务;由骨干专任教师对接企业讲师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由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对接企业方专业带头人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方向。校企互融互配,教师互相学习,专任教师通过企业挂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参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实操技能;企业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授课技能培训、说课、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岗位培训等教学技能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校企互融师资团队兼职教师1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5人参加高校教师岗位培训,3人在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房地产专业说课比赛中获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四、结论
针对“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和“如何留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两大专业建设目标,我们构建了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校企交替,课程体系“课证融合”,实践教学校内外结合,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结合,打造特色实训基地,创导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接轨,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建立校企互融的师资团队,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操融合,专兼职教师融合,共同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教学的时效性、应用性与服务能力。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融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房地产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和专业认知。通过扩大与行业品牌企业的合作,培养订单式的“学生”,提高了专业的招生与就业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企业和学院的知名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