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所耳闻,若将其运用于教学上,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在相关刊物上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在一节初中作文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指导。这位教师在新课开始简要地总结了上次习作的情况,将上次作文中同学们的写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提出了对学生的希望。之后教师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作文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教师不再说话,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白。待学生经过一阵思考和沉思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题目的题眼是什么?为什么说马蹄香?香自何来?学生议论纷纷,老师索性就让学生自由议论起来。但是他们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这个马蹄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学生讲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原来是古代的一次乡试,考官也给考生出了这样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绘画,将马蹄香画出来。各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不一样的图画,有人画出了万紫千红的花园,在花园旁画出了一批骏马。考官不满意,认为不切题。又有人画一幅背景为鲜花盛开的场所,然后一匹马上载着一个手拿鲜花的人,随着马步起伏着身体。考官还是不满意,认为离题远。当考官看到第三人的绘画作品时,他不禁击节叫好,这才是最好的作品,这幅画才是充分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寓意。说到这里,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猜猜这个考生画了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法很多。但是依然没人能猜出来到底画了什么。老师揭谜底。原来这个考生画了一匹马,又在马蹄子周围画了一群纷飞的蝴蝶。然后告诉学生,蝴蝶是追逐花开和花香的,用蝴蝶纷飞来预示马蹄子下面的花香。这幅画是不是妙不可言?
至此,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圆满结束了。他的课堂教学议题是“怎样审题”,学生之所以会“惊叫起来”,是因为他妙用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以至于收到了这样好的效果。试问,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笔者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上述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的空间,进行了教学的留白艺术处理。学生自己通过理解这个题目后确定写作思路,不怕学生不懂,不怕学生议论纷纷。只要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就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思辨的能力,思维的发散。这是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表现。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僧敲月下门”之遐思
“僧敲月下门”这句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与之相关的故事你我更是耳熟能详了。借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贾岛进京赴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韩愈骑在驴上停了好长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更好!”这就是典故“推敲”的由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我们再看几例:
众所周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是经过作者5次修改才定夺下来的。据说,先用“到”,又改作“过”,再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为此,不妨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绿”字作这样的评价:着一“绿”字,而境界全出。一个“绿”字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草木丰茂、苍翠欲滴、生机勃发、律动着鲜活的生命力、如梦似幻、游者忘返的江南胜景,从中可窥见作者在推敲方面的良苦用心。
那么,若将这些例子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联系起来,能派上什么用途呢?我想,这些在词语方面推敲的例子,都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渗透进去的。与其说一千遍道一万遍教学生要怎么推敲词语,还不如多举些这样的例子感染他们为妙,岂不是事半功倍?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见成效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39577.html上一篇:体育教学应重视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