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二、过度多元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进而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反之,过犹不及。对于朱自清《背影》的解读,有的同学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橘子大家几乎天天都能吃到,何必那么辛苦去买”这样也是对文本的曲解。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产生这种理解也是再说难免的。如果所有的老师对此不做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这是老师的不负责任。钱梦龙老师说:“对《背影》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缺乏阅读经验的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丰富的隐含信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前后联系和一些背景知识的掌握,从中体会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亲情。文中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里我们看到,也许橘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水果,但对那时的作者和父亲来说买橘子也算是有一些奢侈了;文中又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即使儿子已经是成年人,可是在父亲的眼里,作者依旧是个孩子;父亲不顾交通安全,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费劲和笨拙,更是体现了父亲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在这里,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才能体会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作者眷眷的爱父之情。可以说背影的瞬间化作了永恒。片面的多元解读是盲目的、幼稚的、无原则,它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曲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无视作者的存在也不能让学生取代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绝不可能再是别的什么人。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的内涵,真正做到“多元”有据,“独特”有理。
三、过度使用多媒体2011年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的出现,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声音、画面及视频在课堂上的出现极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感兴趣。当然,多媒体也具有它的两面性。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自然是好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直观的感受。但是,那些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课堂就不值得提倡了。我们一再地强调语文课要上出文学味,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合理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感受的到,只是,一些多媒体教学恰恰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图解文本,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更扼杀了语文的文学味。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对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这是对宝玉的描写,如果不深入文本,课堂上老师播放的视频中饰演宝玉的人是什么样子,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宝玉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发散的思维也被束缚了,曹雪芹可以说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在对宝玉的这段描写中,是极富有文学魅力的,如果直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少会有兴趣研究语言的多样化以及曹雪芹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所以说,不合时宜地使用多媒体,干扰了学生的语感体验,看似文学味十足,其实是影响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综合归纳并鉴赏批评的能力的形成。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可以说时时刻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学味,传统的语文教学让人感受不到文学味,新的语文教学让语文的文学味变了味,如何掌握好这个度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0826.html上一篇: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