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我国民族文化非常深厚,而舞蹈艺术能够直接表达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深刻影响舞蹈创作、传播和发展,是舞蹈文化教育发展的根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用形体语言表述大自然、历史、人文与自我,加以风格性的体现与提炼,有助于实现艺术形态和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传统精神,有助于提升综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理念等。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育中,更应该作为重点来实施,并不断伴随时代文化发展与进步,结合时代文化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特点,来实施舞蹈文化传承和教育。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概念
(1)民间舞的特性。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教育也随着变化,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也变化,时间沉淀下来的民间舞蹈具备了六大特性:一是民间舞的继承性。民间舞蹈来自于人们基本生活活动中,是历史发展下来的文化沉淀,象征着不同时代下,民间生活文化特点,从舞蹈文化中,辨识出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所处在的不同时代阶段,整个过程是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二是民间舞的集体表现特点:民间舞基本用集体形式展现。民间舞蹈的特色是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集体活动文化的体现,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舞蹈是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感情的抒发等,都由群众化、集体化的方式来展现。三是民间舞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民间舞的最初实现功能是娱乐人们,舞蹈具备感情交流沟通的作用,并可抒发感情、调节生活状态,排除疲劳,真情实感流露的舞蹈方式,可带来娱乐性。四是民间舞的即兴性。相对其他舞蹈,民间舞的最初目的就是娱乐和抒发情感,对舞蹈的编排较为随意,是人们感情迸发的即兴表演。五是适应能力强。民间舞出现和传承是依据历史背景而一直发展,能够吸收时代发展的特色,因历史而变的传承和延续。六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多样,地域性的差异非常明显,各种地域的民间舞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地域特色明显。
(2)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的内涵。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现象,它是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的重要标志,既存在于舞蹈的内容之中,又表现为作品的艺术形式。将舞蹈的“风格性”融汇至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习者近距离的感受民族文化与舞蹈风情,让学习者能准确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感受与对动作风格的审美意识,能更好的将内心情感与各民族独有的底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在表现民间艺术方面具有良好的展现形式,风格性是舞蹈艺术的精华所在,具备识别舞蹈种类和舞蹈文化的标识,民族民间舞风格体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活特色,包含了民族伦理、道德、情感。舞蹈的内容展现过程中,可以让欣赏者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具备风格性的舞蹈可直接表现出民族舞蹈的内容,感染力较强。例如东北的秧歌舞蹈,具备“俏、浪”等风格元素,动作潇洒、简约,不黏糊和冗长拖沓,展现东北民间的豪情,而傣族民间舞蹈的婉约和柔和风格,蒙族舞蹈的粗犷、豪放风格,均可展现不同民族和地域下,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文化。
二、民间舞风格性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民间舞蹈的形成,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结果。它表现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取向,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舞蹈特征。
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种风格特点,集合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习惯和民俗文化特色。民间舞对民间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和感情特点进行展现,娱乐自身,展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方式均有所差异,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点丰富多彩,因此,风格性的展示也就是判断民间舞蹈特色的重要标准。
舞蹈的风格性的主要表现:艺术创作展现出来的魅力和创作个性。舞蹈的风格可以淋淋尽致的展现出一个舞蹈作品内涵、形态、特色等,舞蹈作品的内外一致、形神统一体现、风格特点明显。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梯的、社会的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隐定的客观存在。可见,民间舞的风格性包括舞蹈的情感、民族的心态、民族独有的气质等诸多方面。例如:维吾尔的舞蹈挺拔潇洒,表现其高傲的民族气息,在民问舞蹈中独树一帜。无论是“托帽式”还是表示友好的。“扶胸式”舞姿,无论是步伐流动中的“颤而不窜”,还是体态的“挺而不僵”,都向观众们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那种对生活的火热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不同的民族气质在表现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也具有不一样的精神风貌,生活在牧区的蒙古、藏、塔吉克族都喜爱鹰,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及其形态、气质、气氛却各不相同:蒙古族突出勇猛、矫健;藏族则显出强健、稳重、豪放;塔吉克族则表现轻捷、洒脱,蒙古族舞蹈中鹰的形象是生活在辽阔草原广大牧民的气势、精神面貌的艺术升华,体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学习民间舞需要明确风格性的重要性,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探究民间舞,均可以验证风格性存在于民间舞,而且特点明显,如何把握民间舞的风格性是为民间舞蹈教育提供更佳的切入口,是对民间舞深入了解的基本点。民间舞蹈教学含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本质存在,不仅仅是教学目的,这是民间舞蹈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风格发展的起源,这是一个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社会教育的过程。 三、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分析――学习、体验和研究教学体系
民间舞风格性教学过程,将延续很长的时间,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从多方面来探讨。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民间舞的内涵,对民间舞含有的多种情感表现出来,传达民间舞风格性的最初目的。民间舞作为一个复杂、艰巨而漫长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仅靠短时间的一次研究报告或者学生体验就能完全凸显,往往是依靠培养教学氛围下,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和研究三者之间项目贯穿和循环。对民间舞蹈的教育来说,教师在民间舞风格性的传授和教导方面,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首先必须重视积累民俗文化,掌握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基础。民俗文化是民族民间舞的根本,在学习积累过程中,不断培养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关注民族民间舞实践的重要性。人们学习民间舞,目的并非仅仅还原民间舞的原有样式或舞蹈姿势,将过去重现这样也无法促进民间舞的发展。同时,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心态深入民心,往往无法摆脱从本民族思想和意识上来看到很多事情,包括民间舞蹈的文化等,因此,可能对其他民族民间舞的思考和分析上就存在局限性。要深入了解民间舞的风格性特色,就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关注实践调研的所有环节,可通过拜访或者邀请民间艺人的参与,包括教学或研究,在实践创作中体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最后把舞蹈作品展现给社会或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原则,特别是在民间舞教学中,是必须遵从的标准。
学习民间舞蹈的人知道学习的是民间舞蹈文化,但是,能够较好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者并不多见,这也是真正无法很好改善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因素。民间舞蹈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不断地沉淀和积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探索,每个民族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感情,不同特色的生活和习俗等多重方面入手,并最终依靠这些文化精髓,挖掘和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舞蹈精神。因此,我们开展民族舞蹈学习,学习必须建立在重视民间舞蹈的精神文化学习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地位上,因为它是我们掌握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最基本的入口。
(2)体验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体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教学中,关注民间舞蹈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深入分析民间舞蹈的深层底蕴。民间舞的风格性不仅仅是姿势动作的差异,许多民间舞均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审美内涵,在教学中通过点式分析方法,把握整个民间舞的整体特色下,对舞蹈艺术进行剖析和提炼,将风格性的元素全面展现。启发学生使他们对不同民族民间舞的情感享受、生活再现、精神寄托三方面上展现不同的风格。这种研究民间舞的精神状态方式,可让我们更有效地深入分析民间舞,对舞蹈文化的掌控能力更强,传播与发展民间舞蹈艺术提供直接的方法。正确地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情色彩和情绪变化,例如东北秧歌中“艮、浪、俏、逗”暗含了东北人的踩高跷的“稳中艮”,东北大姑娘和小姑娘的“稳中浪、稳中俏”,东北汉字的“稳中逗”;音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与舞蹈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调动听觉和视觉神经,增强民族民间舞“风格性”魅力的体验。
(3)总结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体态、动律,抓准典型动作,完美动作表达。“风格性”教学,首先让学生从文化上去拓宽视野和情感,其次是通过“动态切入”的方式来进一步体验,贾美娜教授认为“民间舞的基础教育,是从动态入手、给与学生‘形神兼备’的民间舞蹈文化教育”,可以看出动作体态研究的基础重要性,民族民间舞的动律,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藏族舞动中,膝部的律动正是藏族高原地区寒冷环境下人们胯部服装和装饰物加重人体腰部负担,坐胯、松腰的基本体态和移动重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律动。民间舞的“风格性”往往是通过典型的动作特点来显现,当然这些动作都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动作的研究,可以通过舞蹈整体动作的剖析,反复训练和润色,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效率。
(4)民间舞风格性的学习要注意方法的运用。中国民间舞,是一个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合体,“自娱自乐”是它的原生精神,时代沿袭、结构松散是它的基本特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民间舞不是一个“居庙堂”的艺术品。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舞蹈文化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主体民族“根性”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性;民间舞,虽呈“散沙”之态,但却强有力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地域不分南北,层次不分高低,风格不分优劣,都拥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内在自足的舞蹈文化意蕴。我们在进行民间舞风格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象征事物,不同的方法去面对。民间舞作为文化载体,如何从根本上去把握民间舞的内涵特色,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汇集更多的民间舞内容和表演经验,完善研究方法,强化提炼风格性元素的能力,对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论
随着知识更新发展变化,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果。民族民间舞蹈,具备了良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载体作用,传播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实现,具有独特的意义。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运用到舞蹈的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把民间舞在文化传承上的优势,通过肢体舞蹈语言,让民间民族舞蹈教育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多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特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