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创新的生物课堂。如何打破常规,实施高效创新的生物课堂教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段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探究的氛围。如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前,我先去校园里拍摄了一组行道树向光生长的照片,课堂上展示作为导入,效果很好。在“ATP”这一节导入时,我发现很多课件采用了刘翔奔跑的图片作为导入,虽然直观效果很好,但毕竟不是学生身边的场景。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例子呢?学生每天课间要跑操,于是我记录下他们跑步时的样子,上课时把他们自己的照片展示出来,由此提出问题:是谁在直接为我们提供能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并取得好的效果,我想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多方涉猎。
二、通过制作学具、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也很困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加深理解。如在教学“ATP的结构”时,我让学生用硬纸板制成了ATP的分子模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ATP的成分和结构有了较深的印象;例如还可以通过剪刀模拟剪切过程剪出一些黏性末端,再将相同的黏性末端用订书针订起来模拟粘贴构建磷酸二酯键,以此了解DNA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概念及知识点可让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来加深印象,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型等。实践证明,通过制作模型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理性知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应当掌握生物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实验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方法。必要的时候实验教学应和常规的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探究酶的特性”这一节教学时,我事先准备了H2O2、活性酵母菌溶液(含H2O2酶)、HCl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当堂进行分组实验。这个实验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该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总结实验结论,效果远比直接告知好很多。
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总课时偏少,有时还会受材料、设备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验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
四、精心设计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家庭中的生活材料来源广泛,但学生往往并没有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例如,学习快乐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去自制简易的装置酿造葡萄酒,利用所学的原理自己去摸索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学习了生态瓶的制作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同学们把各自制作的生态瓶带到教室里展示然后每天观察记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还有在了解了“调查人类遗传病”的方法后,可以建议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人类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通过分组合作,总结男女发病率的高低和它的遗传方式,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已经越来越重视。课外探究小实验由于简单、快捷,又不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总之,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一门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结合生物课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3410.html上一篇:论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下一篇:手势在地理教学中的严谨性